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啟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推進北斗規模應用和衛星互聯網發展。壯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裝備、安全應急裝備等新興產業,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的增長點。出臺未來產業發展行動計劃,瞄準人形機器人、量子信息等產業,著力突破關鍵技術、培育重點產品、拓展場景應用。
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到未來產業的發展,體現了全球科技前沿的發展趨勢,更是打造我國產業升級新引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需要。自2023年以來,我國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取得了明顯成效。我國已經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5G網絡。截至目前,我國算力總規模達到每秒1.97萬億億次浮點運算,位居全球第二,算力規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近30%。北斗系統正式加入國際民航組織(ICAO)標準,成為全球民航通用的衛星導航系統。開展6G網絡架構及系統設計研究,累計發布30余本研究報告,有序開展技術試驗。
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果。最新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企業數量超4300家,智能芯片、開發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創新成果不斷涌現,超算、智算、云算協同發力。
下一步,新型工業化的穩步推進與深化發展,一是要緊緊把握前沿科技演進方向,加強研判做好謀篇布局。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通用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新能源等前沿技術正在深刻改變著工業生產函數,引領產業發展的新方向、開辟產業發展的新賽道。只有緊緊跟蹤并把握科技前沿變化,才能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p>
賽迪顧問人工智能產業研究中心分析師鄒德寶建議,應夯實自然語言處理、智能語音、機器視覺、生物特征識別和人機交互等關鍵領域技術基礎,推動人工智能與新型工業化進一步融合創新,提高人工智能技術通用化水平,降低新型工業化生產準入門檻,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先進技術對新型工業化的賦能應用。
二是要立足創新鏈產業鏈雙向融合,打造多元化產業發展生態。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表示,推動制造業“雙鏈”融合發展,不僅需要明確融合發展的目標和意義,把握趨勢變化,更需要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找準“雙鏈”深度融合的關節點、聯結點和發力點,要在關鍵處落子布局。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研究員胡擁軍表示,要高質量推進未來產業發展的孵化培育,一方面,應該鼓勵現有行業頭部企業布局未來產業前沿領域;另一方面,也要鼓勵企業在未來產業領域大膽創新大膽創業。此外,還應根據未來產業不同階段的差異化發展需求,采用“政府引導+科技園牽頭+領軍企業+社會資本”模式,圍繞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產業加速等環節,建設服務未來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的多層次創新平臺和載體,打造多元化產業發展生態。
三是要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為新型工業化打牢人才基礎。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新型工業化聚焦5G、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工業互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綠色低碳等,未來人形機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前沿領域,將成為產業急需。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言榮表示,著眼未來,需加強高等教育資源的投入,提升高校的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進一步優化專業布局結構,提升與產業發展需求的契合度,增設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人工智能、區塊鏈工程等新型工業化專業,培養更多具有科技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中國科學院院士馬於光表示,加強加快核心及原創性技術攻關,要從最基礎的教育開始,培養全社會注重科學、注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等主體發展自己的特色和特長。
作者:宋婧 來源: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產業網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