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摘要:放療已經和手術、化療并列為腫瘤治療的三大主要治療方案。從醫學的角度來看,目前臨床上約近70%的腫瘤患者需要進行不同劑量的放射治療。在腫瘤疾病的治療中,放療應用十分廣泛可針對多種腫瘤疾病,具有副作用小、治療效果好、治療部位精準、綜合成本低等一系列優勢。本文主要闡述了放射治療中劑量控制的幾種方法。
隨著腫瘤放射性治療在臨床使用中越來越普遍,放射性治療中的劑量驗證就顯得的尤為重要。劑量驗證是腫瘤患者接受放射性治療計劃前的重要步驟,通過一系列的質控方法配合放療計劃和放療設備的定量控制,來達到準確的處方劑量,以避免較大的劑量誤差影響治療效果。
劑量驗證的主要方法有:點劑量驗證方法,二維平面劑量驗證方法,三維劑量驗證方法,在體劑量驗證。
點劑量驗證方法
點劑量驗證的方法通常是將患者的治療計劃放置到點劑量設備模體中,并在設備模體中測量某個點的預期劑量,然后比較測量點的預期劑量與實際實施劑量的差異,通過差異值的大小來判斷該治療計劃是否合適。現在臨床上常用的標準是誤差大小要控制在±3%以內。
進行點劑量驗證的工具通常為電離室,電離室通過搜集測量體積內的電荷量來轉換成吸收劑量。但是點劑量驗證通常只是反映空間某個點的劑量差異,并不可以反映整個放療計劃的差異。因此,在臨床應用上需要配合其他方法使用。
二維平面劑量驗證方法
二維平面劑量驗證方法是現在放射治療中應用最為普遍的方式,常用工具有二維膠片、二維矩陣等。它不僅可以提供特定點的劑量差異,還可以提供特定平面內的劑量分布差異。評估標準是通過計算γ射線通過率的方法判斷劑量誤差和位置誤差,位置偏差3mm以內,劑量偏差±3%。
二維膠片驗證方法是將患者放射治療計劃移植到模體中,運用放療計劃系統計算預期劑量分布,導出需要測定的平面以被評估。然后將二維膠片以相同的方式進行劑量測定,導出結果對比分析測量劑量與預期劑量的差異以評估治療效果。二維膠片驗證法在臨床上已經是較為成熟的驗證方法,但膠片結果分析的時效性比較差導致其臨床應用越來越少。
二維矩陣驗證法和膠片驗證法相類似,只是實驗中用二維矩陣代替了膠片,市場上較為有代表性的是二維電離室矩陣和二維半導體矩陣。二維矩陣驗證法可以實現實時劑量測量和在線誤差分析,但缺點是物理分辨率太低,通常在5mm左右,以及電離室和半導體體積平均效應的存在導致分析結果很難準確反映放射治療計劃的冷熱點分布。雖然二維矩陣方法有諸多缺陷,但通過嚴格的校準和合理的應用都可以克服這些缺點。同時,由于二維矩陣法易于操作、省時省力的特點使得其在臨床應用上越來越廣泛。
三維劑量驗證方法
三維劑量驗證是一種新興的放射治療劑量驗證方法,它可以通過獨立的計算系統檢驗放射治療計劃對非均勻組織的三維劑量計算誤差,并且可以提供直觀的三維劑量分布差異圖。雖然三維劑量驗證方法可以驗證治療計劃的計算準確性以及減小執行誤差,但是測量載體采用的仍是二維矩陣,依然無法擺脫二維矩陣法的局限。
EPID方法成新發展趨勢
其實在實際放射治療過程中,影響患者實際接受劑量的因素很多,不僅與放射設備有關,還與患病部位和器官內部運動有關。據統計,有相當數量的放射治療差錯在模擬驗證前并不能被發現,為準確評估治療效果,在體劑量驗證成為新的研究方向。在體劑量驗證可以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同時完成劑量驗證的工作,進而測算實際劑量與預期劑量差異。常用的在體劑量驗證方法有:基于體表或腔內探測器監測的在體劑量驗證,基于加速器機頭出射線監測的在體劑量驗證,基于患者出射線劑量監測的在體劑量驗證和基于加速器日志文件監測的在體劑量驗證。
其中基于患者出射線劑量監測的在體劑量驗證方法是目前最常用且較理想的驗證方法。該方法監測的數據包含了治療設備的因素和患者本體變化的因素,較為全面的考慮了影響患者實際劑量分布的諸多因素,驗證結果也更為準確,常用的探測設備是電子射野影像系統(ElectronicPortalImageDevice,EPID)。
結語
隨著腫瘤放射治療技術的飛速進展,放療在臨床上應用的越來越多。但同時也出現了較多治療失誤案例,這就對治療質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體劑量監測可以獲取患者治療過程中實際照射的劑量,尤其是EPID方法,其分辨率高、沒有角度響應的影響、測量簡單方便不影響治療、可進行實時劑量監測等特點,被公認為是潛在的最為理想的在體劑量監測工具。
本文為我公司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