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研究報告 | 中國RFID電子標簽芯片行業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摘要:物聯網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近年來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與運用。RFID作為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對于物聯網的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文本將通過對RFID技術的工作原理、技術類型、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分析與研究。
近年來,隨著物聯網的興起,RFID(射頻識別)技術逐漸走入大眾的視野。然而,RFID并不是很多人所認為的新技術,該技術理論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得到發展,并嘗試應用在社會生活中。20世紀90年代以后,RFID技術逐漸進入商業應用階段。
表1 RFID技術發展的歷程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RFID的工作原理及技術類型
RFID系統主要由讀寫器(分為閱讀器和發卡器)與電子標簽(即應答器)、RFID中間件和應用系統軟件四部分構成,一般把中間件和應用系統軟件統稱為應用系統。其工作原理是通過讀寫器發射特定頻率的電波能量給應答器,來驅動應答器電路將內部的數據輸出,而讀寫器則能夠依序接收和解讀數據,再送往應用程序處理。
圖1 FRID的系統結構
從功能實現的角度看,可將RFID系統分成邊沿系統和軟件系統兩大部分,邊沿系統主要是完成信息感知,屬于硬件組件部分;軟件系統完成信息的處理和應用;通信設施負責整個RFID系統的信息傳遞。
圖2 射頻識別系統基本組成
根據作用距離來劃分,可以將RFID系統分為緊密耦合(0~1cm)、遙控耦合(0~1m)以及遠距離(>1m)三類。根據數據傳輸方法來劃分,可以將RFID系統分為反射或反向散射式、負載調制式以及高次諧波式三類。還可以根據RFID系統讀寫器發送的頻率來進行劃分,這也是在應用中劃分RFID系統最重要的方式,一般分為低頻(30-300KHz,常用135KHz)、高頻(3-30MHz,常用13.56Mhz)、超高頻(860MHz-960Mhz全球各標準不一,常用)、微波(2.45Ghz)四類,其中頻率越高,電波的傳播距離越遠,但是繞射或穿透能力會減弱。低頻和高頻系統的特點是閱讀距離短、閱讀天線方向性不強、低成本。超高頻、微波系統的閱讀距離較遠,能夠適應物體高速運動,閱讀天線及電子標簽天線均有較強的方向性,但成本較高。
經過長時間的技術進步,目前13.56MHz以下的RFID技術已經發展較為成熟,而中高頻段的RFID技術,特別是UHF超高頻段(860MHz-960MHz)的遠距離RFID技術發展速度最快。
表2 不同頻段的電子標簽性能比較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RFID技術的現有不足及發展趨勢
雖然RFID技術不斷發展,但是不足之處還有待提高。首先是RFID技術成熟度不高,在超高頻RFID電子標簽開發方面,由于其具有反向反射性,導致其難以在金屬、液體等商品中得到應用;其次是成本偏高,雖然近年來RFID電子標簽的成本有所下降,但較普通條碼標簽而言價格仍然很高,導致RFID技術推廣難度增加。還有就是RFID技術的技術標準不統一,目前市場上多種技術標準并存,且不同企業產品的RFID標簽難以兼容,給RFID技術的應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亂。此外,由于RFID電子標簽信息存在被非法讀取和惡意篡改的風險,因此其安全性能還有待提升。
隨著物聯網的逐漸普及,未來RFID技術將持續進步。RFID芯片設計與制造技術將朝著功耗更低、讀寫速度更快、作用距離更遠、可靠性更高,成本更低的方向發展。RFID標簽封裝技術將逐漸結合印刷、包裝等技術,促進標簽天線和封裝技術的低成本化,從而促進RFID標簽的大規模生產,加快RFID產業發展速度。RFID讀寫器的設計與制造將朝著多功能、多接口、多制式、并向模塊化、小型化、便攜式、嵌入式方向發展,同時多讀寫器協調與組網技術將成為未來發展方向之一;RFID系統集成軟件將向嵌入式、智能化、可重組方向發展,通過構建RFID公共服務體系,將使RFID信息資源的組織、管理和利用更為深入和廣泛。
雖然目前RFID技術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其獨特的優勢依舊符合現代市場的需要。中長期來看,隨著RFID技術的不斷進步,其應用場景將逐漸增加,市場普及程度將逐步提高。
結語
目前RFID技術的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在低頻、高頻、超高頻等頻率下都取得了良好的突破。雖然RFID技術還存在不足,但其優勢獨特,隨著技術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中長期來看RFID技術將得到普及。
本文為我公司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