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餐廚廢油“地溝油”提煉為飛機燃料;煉鋼產生的尾氣可以變成高營養的飼料蛋白;農業廢棄物秸稈能做成一次性吸管……記者從8月28日開幕的2024中國生物制造大會上獲悉,生物制造作為以工業生物技術為核心的先進生產方式,正在食品、醫藥、材料、化工及能源等國民經濟重要領域加快滲透。
業內研究顯示,目前我國先進生物制造產業總規模約1萬億元。記者注意到,多方正加快布局生物制造產業新賽道,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建設產業創新中心,打造高端生物制造產業集群,鍛造經濟增長新引擎。
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華恒生物公司里,一瓶純白色粉末引起了記者們圍觀。華恒生物研究院系統與合成生物學中心研發課題組負責人劉勇軍介紹,這是經微生物厭氧發酵規?;a的L-丙氨酸,企業實際生產中,將玉米淀粉等原料放在發酵罐里攪拌,讓微生物邊“吃”邊生長,從而代謝合成出氨基酸產品。至于如何產出特定品類產品,則需要通過基因編輯、代謝工程等技術來實現。
“傳統的化學生產方式成本高,且對環境不友好。經微生物厭氧發酵生產,過程中無二氧化碳排放,同時比化學工藝降低制造成本達50%以上?!眲⒂萝娬f,目前公司生產的生物基產品,廣泛應用在新材料、動物營養、日化護理等領域,出口到8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是當下生物制造發展的生動寫照。2024中國生物制造大會上發布的《2024生物制造產業發展觀察》指出,生物制造是將生物體的功能與工業生產相結合的創新模式,核心在于利用生物催化劑進行物質轉化和加工。作為一種新型制造范式,生物制造不僅為解決資源、能源、環境等全球性挑戰提供了新思路,也為人類健康、材料創新等領域帶來了革命性機遇。
來自賽迪研究院的研究顯示,當前我國先進生物制造產業總規模約1萬億元,隨著基因檢測、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制造等關鍵技術的加速普及應用,傳統行業能夠低成本優化或重塑生產過程,新型材料、產品持續涌現,生物制造產業規模有望迎來跨越式增長。
“生物制造規模持續擴大,將有力帶動裝備、檢測、生物環保等服務型制造、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形成若干新興增長點,進一步構筑形成生物制造產業體系?!辟惖涎芯吭合M品工業研究所食品與生物制造產業研究室副主任王旭對記者表示。
這背后離不開相關政策的支持鼓勵。《“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明確將生物制造作為生物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提出“依托生物制造技術,實現化工原料和過程的生物技術替代,發展高性能生物環保材料和生物制劑,推動化工、醫藥、材料、輕工等重要工業產品制造與生物技術深度融合,向綠色低碳、無毒低毒、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
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我國生物制造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國生物制造核心產業增加值僅占工業增加值的2.4%,生物制造產業發展潛力和空間還很大,在研發投入、中高端產品生產供給、人才培養等方面需要進一步發力。
瞄準生物制造產業新賽道,不少地方也紛紛制定發展目標,加快建設生物制造產業集群。例如,《合肥市推進生物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提出,力爭到2026年,建設3個以上國內領先的專業產業園區,生物制造產業集群產值規模突破300億元。常州提出,到2027年,將常州打造為長三角一流的合成生物產業創新高地,全市合成生物產業產值超1000億元。
圍繞進一步提升自主研發創新能力,多地也在建設產業創新中心、加大資金支持力度等方面展開布局。其中,廣東省獲批在深圳光明科學城建設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合肥將在長豐縣等地規劃建設不小于2000畝的研發中試集中片區和生產制造基地;北京、深圳、常州、無錫等地均設立了生物制造相關專項基金,并且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政策。
專家表示,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突破和產業化進程的加速,生物制造有望加快在細分領域的應用,不斷創新商業模式,進一步完善產業生態。
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微生物學家趙國屏在2024中國生物制造大會上表示,要從“賦能基礎研究”和“賦能生物工程”兩個層面“做好當下”。建立健全從基礎研發、成果轉化到應用落地的支持體系,做好創新鏈、供應鏈、產業鏈管理,加強科學監管,為生物制造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記者 郭倩)
轉自:經濟參考報
本文為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侵權,請權利人與本站聯系,本站經核實后予以修改或刪除。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