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當前,MLED(Mini LED與Micro LED)產業化進程加速,在這一發展過程中起到關鍵影響作用的LED封裝技術成為相關企業競爭的焦點。
在主要封裝技術路線中,COB(板上芯片封裝)是MLED實現大規模商用化的可靠路徑,MiP(Mini/Micro LED封裝)被視為是微間距時代的LED直顯產品標準答案。接下來,哪種技術路線將在MLED規模化量產階段勝出?
LED封裝技術成MLED行業發展關鍵
當前,MLED(Mini LED與Micro LED)憑借其高亮度、低功耗、高對比度等顯示技術特點,有效提升LED顯示屏的整體性能,正在成為下一代主流顯示技術的重要選擇,并在多個領域擁有可代替原有技術的潛力,滿足消費者對高質量顯示體驗的需求。
對于MLED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廣州市鴻利顯示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傳標指出,一方面,技術創新推動MLED行業快速發展。LED芯片、封裝、驅動等上中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推動MLED技術突破,Mini/Micro LED顯示器的性能和成本效益顯著提升。另一方面,多場景融合,拓寬了Mini/Micro LED應用領域。隨著Mini/Micro LED在穿戴設備、車載顯示、AR/VR等領域的廣泛應用,LED顯示市場進一步拓寬應用領域,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在國家4K、8K超高清視頻戰略的引領下,Mini LED在視頻會議、會展廣告、虛擬現實、監控調度等高端直顯市場開始逐漸滲透。“Mini LED已經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隨著技術的成熟和市場的接受度提高,LED行業上行周期逐步開啟。”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部總監黃雄標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
Micro LED可實現超薄、柔性、可折疊、透明等特性,為未來的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汽車信息娛樂系統、虛擬現實設備等帶來了開發空間。雷曼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研發中心高級總監屠孟龍表示,Micro LED技術有著明顯的優勢,但是由于制造難度高、成本昂貴等原因,目前該技術還處于探索開發階段。特別是在巨量轉移工藝、全彩化、發光波長一致性等問題上,即使目前業內已有公司有所突破,但要真正提高良率,降低成本,也需要花費時日。
伴隨MLED產業的發展,LED封裝環節的地位愈加突出。
在MLED產業鏈中,LED封裝技術處于LED產業鏈中游,是必不可少的承上啟下的核心環節。它不僅影響了最終產品的性能,如亮度、可靠性和使用壽命,還關系到生產成本和制造效率。長春希達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汪洋告訴記者,LED封裝處于LED產業鏈中游,是承上啟下的核心環節。LED封裝主要是對LED芯片提供物理支撐和化學保護,進行電氣互聯和透光。LED封裝對于LED產品的性能有直接影響。當前,COB、MiP、COG、巨量轉移等新型集成封裝技術推陳出新,相關技術、設備將迎來重大升級。
“LED芯片技術和LED芯片封裝技術是Mini/Micro LED顯示面板制造技術中最重要的兩個底層支撐技術,缺一不可。”屠孟龍認為,LED芯片永遠離不開封裝技術對它的保護,相比較而言,封裝技術顯得尤為重要。LED芯片只能體現行業技術水平的發展高度;行業的發展方向是由封裝體系技術所主導的,原因是LED芯片具有被選擇性,同樣的芯片被不同封裝體系選中,生產出的Mini/Micro LED顯示面板性能的差別巨大。
利亞德集團智能顯示研究院前沿技術總工馬莉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芯片占Micro LED產品的成本比例最高,芯片越小成本越低,所以芯片尺寸縮小降低了Micro LED產品的生產成本;下一步需要積極解決更小尺寸芯片的轉移效率和良率問題,以求進一步降低Micro LED成本。
COB與MiP開啟技術路線之爭
目前在LED封裝技術中,已成熟應用的COB技術和快速崛起的MiP技術成為最受關注的兩種路線。
COB是一種區別于SMD表貼封裝技術的新型封裝方式。據了解,COB技術目前只有“無法單像素分光篩選的技術難題”尚未得到解決,但校正技術日益成熟。COB將封裝與顯示整合于一條產業鏈,減少了部分制造環節,生產效率更高。MIP是一種芯片級的封裝技術,優勢在于其靈活性和成本效益。MIP封裝技術可以延續使用當前的生產設備,因此可以有效降低高昂的產線設備端投入,而且MIP封裝技術可以滿足不同點間距的產品應用,因此應用領域更為廣泛。
“COB和MiP兩種技術路線的發展,取決于誰能夠更好地實現降本提質。”劉傳標表示。
據了解,全倒裝COB最小可實現Micro級封裝,市場定位基本覆蓋戶內顯示環境,可應用于XR/VR拍攝、3D、TV等高顯示要求的環境。Micro LED通過MiP封裝方式再進行COB二次封裝,成為Micro LED商業化重要路徑,但在產業鏈的量產、成熟度和成本上仍不如Mini LED COB技術路線,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屠孟龍認為,從長期來看,COB技術具有更廣闊的前景。隨著商業顯示向高清、高密度、高穩定性方向發展的趨勢,COB的優勢會進一步凸顯。
不過,頗具前景的MiP路線也被多家廠商所看好。記者了解到,MiP具有可混光、高均勻性、無Mura效應等多方面優勢。在更小間距、更大尺寸的終端顯示應用場景上,MiP能突破良率、墨色一致性、均勻度、檢測返修、成本等多方面的核心瓶頸。馬莉向記者指出,總體而言,在LED芯片尺寸、電氣連接、對比度、貼裝環節、可修復性、平整度等方面,MiP均優于COB。
“MiP的著眼點是產品替代和升級。”黃雄標進一步補充道,其延續性強,無須改動結構電子,可解決SMT的亮度、色差等痛點,并可實現P1.0以下微間距,更適合傳統產品線產品升級轉型,可迅速完成租賃、戶內戶外、商顯、渠道等LED產品的覆蓋,無縫銜接過渡SMT到微間距時代的陣痛期,是未來產業替代的重要方向。
與此同時,COB技術也具有同樣的產業前景。
據估測,COB技術23年的市場總份額已經超過10%的行業規模,成功實現起量。高端商顯P0.9以下COB占據主流,P1.2以下替代率目前已達50%以上,P1.5以下也開始加速實現替代,預計將達到20%~30%的替代率。黃雄標指出,根據市場反映來看,COB實際上已達到“最佳效應點”,只待配置和成本之間的平衡點實現質的突破,COB便能大規模鋪開。按照產業規律,2024年COB的市場替代率將達到15%~16%,此時將實現飛躍型發展,35%~50%的替代率在兩三年之內會實現。
兩種路線并非替代關系
在MLED時代,COB與MIP哪種封裝路線最有可能勝出?相關企業又該如何選擇?
在汪洋看來,COB和MIP的產品形態和應用效果都極其接近,市場份額還需要看技術能否解決客戶痛點問題,以及技術本身的性能、成本、可靠性是否有競爭力。據了解,希達電子長期專注從事COB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在行業內率先完成了像素間距0.4mm~1.0mm量產。我們將堅持Mini/Micro COB集成封裝核心技術路線,推動實現全尺寸布局、全系列覆蓋、全場景應用。
“從長期來看,Micro LED要想實現大規模應用,降本是唯一的方式,因此芯片小型化成為必然趨勢。”馬莉表示,利亞德戰略性選擇了MIP封裝技術作為公司Micro LED發展方向,并持續提升MiP工藝技術。據悉,2023年以來,利亞德對Micro LED成本進行優化,有效降低了Micro LED顯示屏的生產成本,目前P1.2~P1.5 Micro LED成本已低于金線燈LED價格。
“對頭部LED顯示企業來說,MIP和COB并非替代關系,更像是差異化選擇。COB和MIP非常有可能會是高低搭配,即MIP在小間距和微間距上取代IMD和SMD,COB則應用于高像素密度的高集成封裝。”屠孟龍說道。
據悉,2018年,雷曼光電率先推出并量產基于COB集成封裝技術的Micro LED超高清顯示產品,如今已建立了包括基于COB先進技術的超高清顯示大屏、智慧會議/教育交互大屏、超高清家庭巨幕墻等LED全系列產品生態及解決方案體系。
黃雄標認為,COB和MIP并非對立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兩種技術。相對于MIP是“產業替代”方向,COB被定義為“產業升級”方向。未來的技術走向應該根據客戶需求和實際效果來決定,完全是市場的選擇。據悉,出于產業升級的邏輯,洲明科技采用MIP和COB雙路線并行、“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實現全方位戰略布局。在Mini/Micro LED領域,洲明科技已成為行業內具備全工藝流程、全產品形態、應用覆蓋廣泛、產能規模領先的企業。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0.9mm、1.2mm等LED主流點間距產品對成本更敏感,COB占有率高,未來隨著成本的降低,COB將繼續延伸到點間距1.5mm、1.8mm等核心產品。此外,也有一些企業在開發MIP封裝產品,Micro LED尺寸小,封裝體的尺寸也更小,可以在0.9mm甚至0.6mm及以下的更小點間距的LED顯示屏上發揮較好的優勢,在制程上完全可以沿用現有COB的設備及工藝,可以理解為MIP和COB的深度融合,不存在競爭關系。
劉傳標告訴記者,綜合來看,COB在短期內和長期內發展均具備較大優勢,COB產品將會不斷擴容產品性能和拓寬應用領域,在未來的顯示市場占據較大市場份額。
據了解,在短期內,鴻利顯示將繼續深耕Mini LED顯示技術,加快Mini LED在幾個領域的產業化并擴充產能,爭取占據市場份額。同時,鴻利顯示將會聯合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聯合技術攻關,為未來Micro LED的產業化做技術儲備。
作者:楊鵬 岳來源: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產業網
本文為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侵權,請權利人與本站聯系,本站經核實后予以修改或刪除。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