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應用服務加速飛入尋常百姓家
近日,OPPO推出智能手機首個聽筒/免提雙模衛星通話功能;榮耀表示,即將推出的新款Magic 6系列手機將搭載鴻燕衛星通信技術;小米14 Ultra也有望支持雙向衛星通信,并在2024年第一季度發售......自蘋果、華為推出手機直連衛星服務以來,一眾手機廠商紛紛展開對衛星通信技術的布局探索,并相繼于2024年初在各自新一代產品上落地。
圖為OPPO推出智能手機首個聽筒/免提雙模衛星通話
無論身在何處,都能永不“失聯”。為迎合“手機直連衛星”的大趨勢,去年年底,中國電信提出衛星即服務S+的理念,并表示公司正整合多方衛星資源能力,為OPPO、vivo、榮耀等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
衛星也正加速“上車”。1月5日最新上市的吉利銀河E8搭載了衛星通信功能。在此之前,極氪001FR也搭載了車載衛星通信技術,是衛星通話首次在汽車領域實現應用——借助預裝車載衛星通信終端“吉時尋?”,配合車載衛星通信天線及軟件服務,該車型實現雙向衛星消息和雙向衛星通話,提升汽車的行駛安全性何智慧出行體驗。吉利方面表示,到2025年,公司將完成72顆低軌衛星的組網,為吉利汽車實現全球無盲區的定位能力。
衛星互聯網是解決地球“無互聯網”人口數字鴻溝的重要手段,可實現全球覆蓋,是6G時代空天地融合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該產業已成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大國在信息時代競爭的關鍵戰略領域。
“其實,衛星互聯網服務并非新鮮事物,以往難以直接面向終端用戶的原因,是因為寬帶數據服務需要通過碟形天線進行中轉,難以實現當前手機直接聯網,導致用戶體驗不佳。”NI亞太區商業航天行業負責人劉金龍表示,隨著低軌衛星超大規模相控陣天線的發展,以及終端設備的不斷迭代,終端直連衛星的技術難題正在被攻破。
不少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衛星通信應用將在2024年加速走向消費級市場,并在手機、車載等細分應用領域打開更大規模空間,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低成本”“大規模”進程加速
衛星互聯網需要衛星大量發射才能組網。“衛星互聯網從產業構想到商業化落地,從過去的‘科研產品’轉變成‘工業品’,背后主要的推動力是成本的降低。”在銀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張世杰看來,通過規模效應降低衛星制造成本,為低成本的衛星通信服務創造了基礎。
以往衛星是單顆制造,用于特定領域,在測試、元器件、制造等方面成本高昂。2019年,SpaceX公司的Starlink(星鏈)借鑒了工業制造模式,通過類似于汽車流水線的生產模式降低成本,如今已有超過5000顆在軌衛星,并于2023年第一季度開始盈利。
2023年以來,我國長光衛星發射的在軌衛星數量超過百顆,包括吉利、銀河航天等一系列民營企業也在積極推進衛星發射上天,這意味著國內的衛星產業商業化持續快速演進。
“相比之下,我國衛星互聯網產業仍處于??在軌驗證階段,尚未形成類似‘星鏈’的組網方案。但我國近年來衛星制造領域和發射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特別是民營企業開始在其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正弦空間創始人、原北斗三號衛星主任設計師何善寶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
圖為靈犀03星壓緊狀態
衛星制造方面,銀河航天于2023年成功發射了靈犀03星,這是中國首次在軌對平板多星堆疊發射技術進行驗證。據了解,該類衛星更易于收納,適合衛星大批量堆疊發射。銀河航天還在加速研制外形酷似“太空飛毯”的衛星,這種設計使得天線面積更大,增強了信號接收和發射的增益,從而能夠提高通信質量。
火箭發射方面,藍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二號遙二運載火箭成功完成發射任務,這是我國民營商業航天首款正式進入量產和商用的液體火箭,也是全球首枚成功入軌的液氧甲烷火箭,意味著我國首款大推力液氧甲烷發動機通過飛行驗證。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衛星通信頂層設計和統籌布局,利好政策頻出。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10月,工信部要求分步驟、分階段推進衛星互聯網業務準入制度改革,不斷拓寬民營企業參與電信業務經營的渠道和范圍;同月,上海提出到2025年要形成“年產50發商業火箭、600顆商業衛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11月,成都提出到2025年,成都市衛星互聯網與衛星應用核心產業規模要達到300億元。
西南證券預計,2024年我國將基本完成實驗星的發射測試,并于2025-2027年逐步提升火箭發射次數和一箭多星運載能力,在2028年后將開始以測算峰值常態化發射。隨著規模化效應顯現、供應鏈民營企業占比提升、火箭多級回收技術成熟等因素影響,衛星互聯網各環節成本有望持續下降,未來5年我國將進入衛星產業高速增長區間。
輻射催生上下游龐大產業鏈
“一旦后期商業化普及延伸,衛星互聯網將不僅僅是提供單一通信應用,還能從不同角度賦能各行各業。”何善寶告訴記者。除了跨境物流、野外科考、應急救援、生態環境監測等傳統場景下網絡接入需求之外,還可能涌現出“太空新經濟新業態”,如太空生物制藥、空間試驗服務等太空經濟新業態,提升航天產業規模效益。
在賽迪智庫無線電管理研究所空天信息研究室副主任周鈺哲看來,未來衛星互聯網產業的一箭多星、火箭動力系統、星上智能處理等技術產品將取得重要突破,將帶動低成本運載火箭、低成本衛星、低成本衛星載荷的設計、制造、批量化生產等相關企業入局。
張世杰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衛星互聯網商業化的前提是保證產品性能、可靠性與壽命,這勢必需要大量技術創新迭代來突破。尤其在面向新需求的產品交付過程中,供應鏈上每個零部件背后的技術創新都在發生融合創新,有不斷與地面工業相融合的發展趨勢,這將帶動更多地面配套企業入局,輻射催生上下游龐大產業鏈,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帶動作用。
比如衛星天線材料用了建筑建材工藝,材料創新跨越了航天領域到工業領域,將汽車級元器件用在航天器里的元器件等......
因太空環境特殊,航天應用領域的諧波減速器需要特殊處理降低部件間磨損,否則在太空中磨壞了不可維修。原有辦法需要在部件表面鍍一層硬膜提高耐磨性,這層膜成本非常昂貴。重慶大學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重慶精剛傳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俊陽的科研團隊已經做了很多關于諧波減速器方面的國家項目,儲備了大量相關技術。
正是由于航天領域鏈主企業核心部件降低成本的需求,讓李俊陽從考慮太空使用的工況環境進行針對性齒廓設計和修形入手,最終使產品既可滿足太空使用壽命,將成本降低至三分之一。如今,他的公司已成為諧波減速器在航天應用領域的民營企業供應商。
衛星互聯網產業的逐步開放和商業化,正在給我國整個工業制造體系全新機遇。北京星辰空間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建的1000套霍爾電推進系統生產線,探索航天產業怎么能在小規模里降低成本,用自動化生產、數字化應用和人員管理等手段降低成本。
數據顯示,近十年,我國衛星相關企業新注冊量不斷增加,2013年,我國新增3600家衛星相關企業,此后每年穩步上升,到2022年首次突破3萬家。根據MarketsandMarkets預測,2023年全球衛星互聯網市場規模達40億美元,到2028年有望突破171億美元,5年年復合增速達33.7%。
作者:齊旭 來源: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產業網
本文為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侵權,請權利人與本站聯系,本站經核實后予以修改或刪除。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