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11月20日7時40分,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研制的我國首顆軟件定義衛星“天智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成功發射。
“天智一號”由中科院軟件所牽頭,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航天九院771所、中科院光電院等單位參與研制,是規劃“天智”系列的首顆技術驗證星,也是全球首顆實際開展工程研制并發射的軟件定義衛星。
這次發射成功的“天智一號”衛星以軟件為主,重約27公斤,現在運行在500公里高度的太陽同步軌道,采用了“開放架構、模塊集成、軟件定義、一星多能”的創新設計理念。
“天智一號’能夠不斷進行狀態更新,通過手機訪問的用戶,能夠對衛星實行任務,衛星項目牽頭單位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研究員、軟件定義衛星技術聯盟秘書長趙軍鎖說,“天智”的名字來源于天基智能,意在將衛星和智能相互結合,實現衛星數據和線下的實時交流,數據能夠實現”在天處理”.
和傳統衛星相比,“天智一號”具有以下優勢:
1.智能程度高,天智一號獲取的數據大多能在軌道完成,再將分析后的數據傳遞到地面
2.衛星實行開放型系統,用戶能夠為衛星開發軟件,并且可以將軟件上注到衛星上,開展在軌試驗;
3.用戶能夠利用手機APP對衛星的實時狀態進行查詢,也可以讓衛星完成實時拍攝并傳送到地面等實時任務.
“天智一號”搭載了能耗低、計算能力強的小型云計算平臺,一臺超分相機和4部大視場相機。
太空環境和地球不同,元計算平臺需要克服諸多問題,首先需要解決能源消耗問題,太空能源很少,需要降低云計算平臺的能源消耗;在衛星上進行數據分析和處理,對云計算的處理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同時,由于衛星的硬件資源攜帶有限,平臺在進行數據資源分析時,需要合理分配內存空間.
云平臺能夠根據實際需要為衛星智能調配計算節點,將獲取的數據在衛星進行分析處理之后,對衛星執行應用程序,和地面需求進行響應,并傳輸到地面的測控站點或應用端。和傳統衛星面智能進行單一的任務定制和開發、自成封閉體系不同,“天智一號”的系統架構,能夠提供系統級軟件解決方案,在后期開發適合不同衛星平臺的航天軟件,同時推出了“航天應用商店”,豐富用戶的軟件使用選擇.
根據當前的發展計劃,“天智二號”到“天智十號”一共有17顆星(部分為衛星星座),新的衛星已經在詳細的規劃中,“天智二號”的發射時間大約為下半年。
本文由五度數科整理,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