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收錄專題 | LCD和OLED屏幕的區別_LCD屏和OLED屏的優缺點 】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超大屏電視、頭顯設備……顯示屏正在集成更多功能,衍生出更多形態,應用到更多場景。在眾多新型顯示技術中,牢牢占據主流地位的LCD和穩步上升的OLED均已成為行業的“中流砥柱”,但面向顯示無處不在的未來世界,唯有創新應用,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充分釋放各自的價值,撬動更大的市場。
LCD和OLED已成為行業“中流砥柱”
作為信息交互的第一觸點和重要端口,新型顯示行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在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興科技的加持下,人類已經邁進萬物互聯的新時代,顯示開始“無處不在”。從一塊小小的智能手表,到手機和平板等智能設備,再到電視甚至戶外商用大屏,處處離不開顯示屏。
縱然在新型顯示技術的百花園中,不斷有迭代發展的新技術,但總體而言LCD和OLED是主流顯示技術中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根據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的數據,2022年,LCD器件(面板)產值約704億美元,占比約64%;OLED器件(面板)產值約325億美元,占比依然近30%??梢姡谛滦惋@示領域,LCD憑借超高的性價比,牢牢占據著主流地位,而不斷成熟的OLED技術持續拓展應用領域,行業地位也在穩步上升。
在顯示領域,LCD是目前發展最成熟、應用最廣泛的顯示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電視、筆記本電腦、平板、智能手機等領域。十多年前,京東方、TCL華星、深天馬等中國面板廠商先后投建液晶面板生產線。發展至今,一路高歌猛進的中國廠商在LCD領域的技術、產品、市場份額、成本、效率方面已形成全球領先的競爭力,全球市占率超過70%。這一成績的取得,讓我國徹底告別了“少屏”時代的苦惱,輕薄又清晰的LCD液晶得以飛入尋常百姓家。
創新無止境,這對于發展迅速的新型顯示行業尤為如此。自發光OLED器件憑借在對比度、響應速度、寬視角、功耗低等方面的優勢,逐步在顯示領域站穩腳跟。近年來,以三星顯示、LGD為代表的韓國顯示企業,以及維信諾、天馬等中國廠商開始加速在OLED賽道上發力,行業在激烈的競爭中逐步走向繁榮。不過,OLED屏幕在使用壽命、價格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優化。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我國在OLED技術上進步快,目前已具備批量生產能力;而中國顯示廠商在量產技術基本成熟以后大規模布局AMOLED產線,具有高起點、高投入、高速度的特點。伴隨京東方、維信諾、天馬等國內廠商的產能不斷釋放,國內柔性OLED面板市場占有率逐年提升。
針對不同顯示技術,要“量體裁衣”。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鐘燦指出,在TFT-LCD顯示領域,應利用其技術成熟、成本低廉等優勢,提升產品性能、拓寬應用領域,從而提升產品競爭力;在AMOLED柔性顯示領域,要不斷提升產品良率,推動應用創新,并提升產業鏈配套能力。
以創新應用撬動更大市場
隨著行業集中度的不斷提升,新型顯示領域的競爭逐漸趨于理性化。對于日益成熟的LCD和OLED技術而言,如何應用于顯示市場,釋放自身更大價值?業內人士指出,未來的顯示屏將會集成更多功能,衍生出更多形態,應用到更多場景。
“未來顯示技術和未來應用的競爭會更加激烈?!敝袊鈱W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梁新清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我們要改變以往“先沖量再擴大規模”的發展模式,那樣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應該想辦法在創新應用上發揮我們的作用,想辦法在整個未來的更新一代顯示技術上取得新突破。
值得關注的是,無論是LCD還是OLED都在通過各種創新方式來拓寬應用場景。
在LCD領域,通過量子點、Mini LED等新技術的加持,LCD行業被源源不斷地注入動能。在電視方面,通過給普通LCD屏幕額外增加一層量子點薄膜,激發出高純度的綠光和紅光,可以顯著提升畫面色域范圍,使得電視畫面色彩更為鮮艷亮麗。在VR/AR頭顯方面,大多數設備使用的是LCD屏,但技術在一直不斷地創新,而高PPI和高刷新率的Fast-LCD則更勝一籌。此外,搭載MiniLED背光模組的TFT-LCD產品將迎來巨大發展空間。賽迪顧問物聯網產業研究中心副總經理劉暾表示,搭載Mini LED背光模組的LCD產品將率先在大尺寸超高清電視、電競顯示器、高階筆記本電腦、高階平板電腦、車載顯示等領域開始爆發,隨著成本下降,未來將持續向智能手機等小尺寸領域滲透。
在OLED方面,多家企業都在積極開辟新工藝路線,以便更好滿足市場應用需求。今年5月,TCL華星帶來全球首款65英寸8K 柔性印刷折疊OLED電視,該展品作為目前基于印刷OLED技術開發的最大尺寸、最高分辨率、高刷新率的柔性OLED折疊屏,攻克了大尺寸柔性顯示剝離技術難點,可實現超強外折,實現了電視也能隨時收納的效果。維信諾發布的ViP技術,通過半導體光刻工藝實現了更精密的像素,提升了產品性能,實現了全尺寸應用領域全覆蓋。
談及各類顯示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群智咨詢總經理李亞琴認為,未來3~5年,各類技術基于各自在成本、性能等方面的差異化優勢將繼續共存,在不同細分市場繼續發揮優勢。
作者:楊鵬岳 來源: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產業網
本文為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侵權,請權利人與本站聯系,本站經核實后予以修改或刪除。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