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車間里,機械臂有條不紊地實施流水化作業;大屏上,車間和產線運行情況一目了然;云端,產業鏈上的企業不僅“看得見”彼此,還能交易閑置產能和設備……這樣的生產場景在工業企業中已經越來越常見,我國工業互聯網正加速從生產場景逐漸延伸到全產業鏈。
近日,記者從2023工業互聯網大會上獲悉,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已超1.2萬億元,產業經濟貢獻規模超4萬億元,孕育出具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240家,標識解析體系覆蓋31個省、區、市和42個行業,重點平臺連接設備超過了8100萬臺(套)。
“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處于‘不進則退、慢進也退’的關鍵階段。”工信部副部長張云明指出,要堅持問題導向,著力破解制約工業互聯網規模推廣的痛點難點。要聚焦關鍵技術、互聯互通、數據應用等關鍵領域,下大功夫攻堅克難,加快構建技術體系、標準體系、產品體系,不斷增強我國工業互聯網技術產業的供給能力。
從生產場景向全產業鏈延伸
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已經全面融入能源、電力、交通、裝備等45個國民經濟大類,一體化應用成效明顯。據了解,工信部制定推廣了鋼鐵、電子等十余個重點行業融合應用指南,目前已累計遴選近600個試點示范應用標桿。
除了生產制造環節的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整個工業互聯網全鏈條的創新成為一個重要特征。
“從我們統計的1000多個工業互聯網推動中國制造升級案例來看,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已從生產輔助環節信息化向核心生產環節數據分析優化拓展,工業互聯網推動傳統產業升級作用明顯。”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理事長余曉暉透露,有八個場景聚焦排產、作業、質量、生產等核心生產領域,數據分析應用深度在不斷加速,柔性化、定制化、網絡化制造等制造方式變革方面的場景也在不斷地擴展。
亨通集團是探路者之一,該公司不僅構筑了遠程可視化工廠,還打造了倉儲物流管理系統。“以前我們通過智能工廠賣設備,‘一個設備一個程序一個攬件’,而通過亨通HioT工業互聯網平臺,將實現產品從進入工廠到物流生產提供一整套解決方案,再次提升效率。”亨通集團執行總裁錢建林表示,這套智能化管理方式還實現了海外輸出,幫意大利等國企業制定工業4.0整體解決方案。
不僅如此,浪潮云洲面向蘇州太湖現代大米產業數智化需求,基于標識解析、物聯網等工業互聯網共性技術,打通大米的一二三產數據要素采集、計算、應用鏈條,提高原料供應良品率20%以上,實現產業鏈數字化轉型。樹根互聯為湖南郴州嘉禾縣鍛鑄造產業集群打造的“工業互聯網+區塊鏈”共享鑄造高質量發展創新平臺,幫助政府解決園區監管難、能耗高、生產成本高等痛點,幫助企業實現單臺加熱爐節能5%,年節約費用30萬元。
5G+工業互聯網迎來升級版
近年來,我國通過推進5G應用“揚帆”行動和“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讓“5G+工業互聯網”在千行百業落地并向生產核心環節延伸。
大會期間,全球首個工業控制領域的產線級5G應用實踐——“5G超可靠低時延汽車柔性產線”發布,有力驗證了5G技術可以應用于工業最核心的生產控制環節。
精工自動化總經理李健和介紹,傳統汽車產線有一些痛點,例如數據采集獨立布線,投資成本高、施工周期長;新車型導入涉及網絡改造、重建等工程復雜;生產中設備長時間運行磨損,導致網絡硬線故障處理困難等。精工采用華為5G芯片,和上海博奧等一起開發了5G工業網關、閥島等模塊,使該柔性生產線能實現機器人抓手切換等工業控制場景的5G應用,并形成一張5G網絡部署方案,承載10余種業務場景,大幅提質降本增效。
不僅僅產線有升級,工廠也因5G迎來新突破。去年8月,工信部印發《5G全連接工廠建設指南》。此次大會期間,首批20家5G工廠示范標桿發布,覆蓋了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原材料、消費品等重點行業。
在電子設備制造領域,寧德時代的5G工廠,建成跨省一體化5G專網,接入5G終端超一萬個,降低人工追溯成本80%;在裝備制造行業,寧波中集5G工廠,建立集裝箱行業首個5G+IOT平臺,服務9個生產基地;在汽車制造行業,極氪5G工廠將5G技術融合到汽車生產場景中,綜合生產效率提高23.5%,產品研發周期縮短31%,產品不良率降低30%;在石化化工行業,匯豐石化安全環保應急5G工廠,打造了基于MEC的5G工業互聯網安全應用示范,將安全預警處理過程控制在10分鐘內完成;在鋼鐵行業,南京鋼鐵5G工廠,利用5G技術實現數字孿生,設備運行狀態檢測等場景應用,相比傳統機械加工效率提升3倍,運營成本降低20%。
這些5G工廠進一步將5G+工業互聯網新一代融合應用落地,實現加工質量的升級,加工工藝的優化,安全生產運營的保障,生產的智能調度和管理,建成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工廠。
“不進則退、慢進也退”
張云明指出:“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處于‘不進則退、慢進也退’的關鍵階段。”要著力破解制約工業互聯網規模推廣的痛點和難點。
在規模化推廣過程中,與會專家發現,由于我國工業化進程起步相對較晚,企業在工業機理、工藝流程、模型方法等知識積累總體仍較薄弱,工業軟件、控制系統、高端傳感等存在短板。同時,工業互聯網在各行業的融合應用范圍與深度不一,需要通過實踐解決標準化方案與個性化需求矛盾,規模化釋放其在數字化轉型中的引領作用。
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余曉暉表示,工業互聯網本身具有跨界融合屬性,針對發展中的難點,相應制度、標準和安全體系不僅需要超前布局,還要加強跨部門、跨系統協同力度。
引領和帶動仍是當前破解行業發展痛點的關鍵。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長田洪川建議,一方面遴選一批應用價值高、可復制推廣性強的應用案例,提升平臺規模化推廣水平;另一方面提升行業龍頭企業引領作用,通過鏈主企業與上下游企業業務紐帶作用,引領工業互聯網平臺在眾多行業實現快速應用。
“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集中度低,影響跨平臺的互聯互通。”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全球工業互聯網平臺60%的市場份額集中在十大平臺,而我國已經有兩百多個平臺。在鄔賀銓看來,大企業可以自建工業互聯網平臺,而多數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公有云使用第三方平臺,云化能夠打破物理限制,將工業控制從本地擴展到云端,實現遠程維護。
隨著大模型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工業領域,更多技術潛能將被激發。與會專家認為,工業大模型的應用分為四個階段,即第一階段的輔助操作環節應用,第二階段的非實時生產環節點狀應用,第三階段的實時生產環節點狀應用,第四階段的多模態多任務應用。
工業互聯網已成為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的關鍵路徑,隨著5G、AI、大模型、數字孿生等技術更深刻融入工業互聯網,產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作者:齊旭來源: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產業網
本文為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侵權,請權利人與本站聯系,本站經核實后予以修改或刪除。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