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近日有消息稱,軟銀集團旗下芯片設計公司Arm將與制造伙伴合作開發自家芯片制造項目。據悉,這將是Arm有史以來最先進的芯片制造項目。
截至記者發稿前,Arm尚未公開透露該項目的具體細節和進展。記者就此事詢問Arm方面,Arm方面表示沒有收到相關信息,且對此事不予置評。也有消息稱,該計劃僅為原型測試,沒有商業化意圖。一旦確實Arm真的將要下場親自造芯,不僅是對Arm以往運營模式的一大改變,也將對全球芯片產業造成重大影響。
不再做芯片界的“瑞士”?
Arm作為芯片設計領域的領先企業,總部位于英國劍橋,卻幾乎是全球公司都離不開的企業。目前,全世界超過95%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都采用Arm架構。蘋果、AMD、英偉達等芯片巨頭都非常依賴Arm的芯片設計架構,Arm在芯片架構上極具壟斷地位。
市場滲透率如此之高的Arm 卻不直接生產芯片,而是通過知識產權授權的方式,把設計圖賣給芯片制造商,讓芯片制造商根據設計圖自行生產芯片產品。具體來看,Arm采用IP授權的商業模式,將芯片設計方案轉讓給其他公司,收取一次性技術授權費用或版稅提成。據記者了解,一次性授權收費主要適用于中小型企業;針對高通、蘋果等行業巨頭,Arm一般采取版稅提成方式,這些企業每生產一顆Arm架構的芯片,就需要給予Arm一定金額。
這樣的模式,讓Arm 成為芯片界的“瑞士”,不與任何芯片設計客戶直接競爭,同時賺取豐厚的利潤。根據Arm今年2月發布的2022年第三財季財報,第三財季Arm授權許可業務營收達3億美元,同比增長65%。Arm還與四家重要客戶簽訂了長期戰略合作協議,權利金營收達到4.46億美元,同比增長12%。
“擁有開放、中立特點的Arm,生態鏈囊括全球頂尖科技巨頭。”中科院半導體所研究員石寅曾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Arm是全球性RISC微處理器標準的締造者之一,同時也成功確立了授權費+版稅的授權模式。
“Arm這種共享、合作的開放授權模式,極大地降低了自身的研發成本和研發風險。它以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模式,形成了一個以Arm為核心的生態圈,使得低成本創新成為可能。”一位在Arm任職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就在幾天前,Arm宣布將與英特爾旗下芯片代工服務事業部(IFS)達成了合作協議。Arm相關負責人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Arm一直以來不斷地與包括臺積電、三星Foundry和IFS在內的所有晶圓代工廠合作,以促成基于 Arm架構的計算實現。
憑借中立特性屢嘗甜頭的Arm,近期卻被傳出在進行一個大膽的嘗試:不再做芯片界的“瑞士”,而是要打造自己的芯片。據報道,Arm在過去6個月前就已經啟動了自家芯片制造的相關工作,該芯片制造項目“比以前更先進”,且已成立一個新的“解決方案工程”團隊,負責領導新的原型芯片開發。
難解軟銀“近渴”
事實上,Arm之所以有造“芯”的舉動,與其母公司軟銀的IPO計劃有很大關系。2016年,軟銀以32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Arm。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軟銀自身財務狀況卻表現不佳。以軟銀最近的業績表現為例,根據軟銀2022財年第三財季財報,軟銀第三財季凈虧損7834.15億日元(約合59.28億美元),財政壓力巨大。為此,軟銀一直在醞釀通過出售Arm來“回血”的計劃。但去年,軟銀以660億美元出售Arm給英偉達的交易告吹。為脫離財政泥潭,軟銀不得不開啟IPO進程,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推動Arm于美國紐約納斯達克上市。
創道投資咨詢總經理步日欣對記者表示,Arm上市有助于軟銀提升自身財政狀況、控制債務水平,解決當下業績不佳的“燃眉之急”。
但需要看到的是,盡管技術授權的商業模式讓Arm獲得了豐厚利潤,但該模式也限制了Arm盈利的天花板,讓Arm的盈利上限較低。Arm根據芯片本身的價值,按照一定比例來收取客戶的費用,但芯片授權費用的比例哪怕提升1%甚至更高,對Arm的總體營收也不會有太大提升。與蘋果、高通上千億甚至上萬億美元的市值相比,Arm幾百億的市場估值實在稱不上高。
目前來看,改變Arm的商業模式,同時增加Arm對研發和創新的投入,或許是進一步提升Arm市場估值的一劑良策。通過親自打造自己的芯片制造項目,Arm能夠展示自身的設計能力和性能優勢,由此吸引更多的客戶和投資者,最終達到提高盈利能力和市場吸引力的目的。
不過,在啟動芯片制造計劃之際,Arm還要有更多考量。
一方面,Arm放棄“第三方中立”地位,可能會與蘋果、高通、三星、聯發科等客戶產生直接的競爭關系,進而影響Arm生態圈的構建,為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埋下隱患。比如,一些芯片公司可能考慮放棄Arm架構。
另一方面,芯片制造需要耗費大量資金、技術和時間,還需要很多人力和物力投入。龐大的資金投入會加重Arm的財政負擔,不利于軟銀集團解決財務壓力的初衷。
更重要的一點是,芯片制造需要久久為功。高通、蘋果等芯片設計巨頭當前成就的取得并不容易,背后是多代產品的迭代與改進,是十余年甚至更久的漫長投入。對于想通過芯片制造項目短期內獲得更多盈利和更高IPO市場估值的Arm來說,造“芯”之舉很可能是遠水難解近渴。
作者:張依依 來源: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產業網
本文為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侵權,請權利人與本站聯系,本站經核實后予以修改或刪除。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