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這幾年,隨著克萊斯勒、歐寶、鈴木、雷諾、菲亞特等汽車品牌退出中國市場,人們紛紛都在尋找下一家汽車品牌是誰。并且市場的主基調是,那些遠離中國汽車市場的品牌,被視為品牌力、競爭力不行。
實際上,用辯證的思維來看,無論是已經退出中國市場的汽車品牌,還是當下尾部的合資品牌,并沒有統一出現“不行”的狀態。鈴木在東南亞市場、雷諾在歐洲市場,現代汽車集團、Stellantis集團在其本土市場,乃至全球都有著不錯的表現。
這其實也給中國汽車品牌一定的啟發,要想成為全球性的汽車品牌,與國際老牌車企分庭抗禮,不僅僅表現于在國外市場與之競爭。更重要的是,在本土市場處于強勢地位,或者說開辟第二地區戰場,才是走向全球舞臺的基礎。
汽車品牌,為什么不減反增?
“大而不強”,過去一直是扣在中國汽車產業頭上的一頂帽子。原因也很簡單,中國從2009年開始就成為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其中合資品牌一直在主導中國汽車市場,自主品牌始終被壓制一頭。要想摘下這頂帽子,自主品牌必須站出來。
從大眾化市場開始
如果從2009年算起,到如今不過15年的時間,中國汽車產業終于迎來一點勝利的曙光。2022年,自主品牌市占率已達到49.9%。并且從去年開始,多個月份的自主品牌份額已經超過50%。一方面是自主品牌本身足夠努力,另一方面則是新能源帶來的機遇。
量價齊升,是自主品牌崛起的一個重要指標。去年,有業內人士整理了國內市場的2022年乘用車市場品牌單車成交均價以及銷售額,選取了去年1-11月累計銷量超過2萬輛的62個品牌進行對比。
其中,傳統燃油車自主三強的長安、吉利、哈弗,分別以10.2萬元、10.8萬元、11.6萬元的單車均價,基本上能趕上起亞、斯柯達、現代、日產等品牌,并且在銷量上遙遙領先。另外,傳祺超過馬自達;領克、紅旗/坦克分別超過別克/本田/大眾、福特/豐田。
仔細分析其中數據和排名,不難發現一個規律。在10-15萬元之間的細分市場中,傳統自主品牌在售價和銷量兩方面正在快速趕超合資品牌;在15-20萬元之間的細分市場中,雖然自主品牌的基數不高,但是在售價上沖擊著強勢合資品牌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領克、紅旗、坦克等品牌的高售價,為自主品牌向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的重要性在于,消費者不再有品牌崇拜,并且逐步接受自主品牌的高議價產品。并且,隨著新能源的到來,為自主品牌高議價提供了優渥的土壤。
去年3月份宣布停售燃油車的比亞迪,在榜單中以16.7萬元的單車均價,以及138.6萬元的銷量,基本上可以與大眾、豐田、本田平起平坐。而在更高價位的市場中,蔚來、理想、極氪、小鵬等自主品牌,足以與凱迪拉克、沃爾沃等二線豪華品牌平等對話。
在中國汽車市場,屬于中國汽車品牌的時刻即將到來。如果說新造車企業為中國汽車產業提供了信心的話,那么傳統汽車品牌新高端的出現,如阿維塔、智己、嵐圖等品牌則可以繼續添磚加瓦,瓦解外資品牌的強勢地位。
當然,不能否認的是,以阿維塔、智己、嵐圖等品牌目前的銷量,還不足以激起大家的斗志。可以肯定是的,這是中國汽車產業走向強大不可或缺的一環,即便隨時可能出現一大批新造車企業倒下,但本質上這就是中國汽車產業的試錯成本。
沒有試錯,永遠不可能成功。相反,比起這些品牌調子起的高高,那些像比亞迪看齊的新品牌才是當下中國車市的中堅力量。自主品牌如果能夠在15-25萬元的細分市場中成功突圍,將是中國汽車品牌真正意義上做大做強的開始。
從細分市場看,新能源汽車正在從“啞鈴型”向“紡錘型”結構過渡,特別是定價在15-25萬元區間的市場,將來會迎來快速增長期。因此,只有專注這一細分領域,不僅能夠成功奪取合資品牌的話語權,還能迅速取得先發優勢。
新興品牌的使命
自主品牌在此發力不單單在于結構性的改變,還在于這也是合資品牌正在蔓延的腹地。目前,大眾、豐田、本田、日產、福特、通用等企業都已完成15-25萬元市場的產品布局。隨著新能源的不斷滲透,市場格局也在因此重塑。
相關渠道調研顯示,未來十年內15-25萬元主流新能源產品市場滲透率將從3%增長到40%,在2030年15-25萬元主流市場將占據約60%的市場份額。也就是說,未來這個區間將是大眾化的汽車市場,真正的比拼也由此開始。
必須感謝比亞迪在其中率先揭開大戰的序幕,埃安緊隨其后不斷進步。今年三月份,比亞迪秦、比亞迪海豚、埃安Aion S分別對大眾新朗逸、日產軒逸、卡羅拉的超越;比亞迪宋、比亞迪唐、埃安Y分別對大戰探岳、豐田RAV4、本田CR-V超越。
只看這幾款中低端車型的話,還不足以撼動合資品牌的市場地位,好在比亞迪漢、海豹等車型也在上攻。那么對于其他自主品牌來說呢,由于傳統燃油車包袱過重,不可能像比亞迪一樣直接停售燃油車,那么創建一個新的汽車品牌就是最優解。
去年4月13日,長安汽車發布新能源汽車品牌“深藍”。今年2月23日,吉利品牌全新中高端新能源系列“吉利銀河”正式發布。4月7日,奇瑞汽車全新智能電動汽車品牌iCAR正式發布。4月11日,工信部公布了長安啟源及首款車型A07的申報信息。
前幾天網絡流傳的信息顯示,吉利銀河L7預計售16.88-21.38萬。包括吉利銀河和奇瑞iCAR在內目前沒有銷量數據做支撐,那么以長安深藍作為參考,其首款車型深藍SL03從去年7月份正式上市至今年3月份,在8個月內累計銷售45896輛。
可以看出,只要中國汽車品牌的產品力強勁,也足以收獲市場青睞。而長安汽車也由此乘勝追擊,在長安深藍這種科技先鋒銳利的形象之外,打造的長安啟源則是以更加優雅質感舒適的定位,深刻詮釋了在主流市場的“雙腿走”戰略。
當然,隨著越來越多自主汽車新品牌的推出,包括吉利、長安、奇瑞在內的頭部企業,也廣受市場質疑。曾經自主品牌也經歷過多品牌階段,但最終草草收場。如今這些車企再次推出多品牌戰略,是否還會歷史重演?
汽車品牌,為什么不減反增?
答案顯而易見,汽車產業發展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就像幾年前大批倒閉的燃油車和新造車品牌一樣,歷史的車輪一定會碾碎競爭力不足的品牌。而最終留下的,一定是那些趟過尸橫遍野的陣地、經歷過淬煉的汽車品牌。
現在,只需要給這些品牌一些成長的時間。就算強如比亞迪、吉利在歐洲的表現也很窘迫,在歐洲的TOP20榜單中,賣得最好的領克01插電混動版,只賣了2.6萬輛,比亞迪今年在德國1月只賣了50輛電動車,蔚來ET7只賣了1輛。
自主品牌可以在國外市場不斷試水,就像現代汽車集團、Stellantis集團在中國的處境一樣。那么再換位思考一下,這些傳統品牌與新興品牌也可以從國內市場開始,背靠集団的積淀優勢,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繼而再考慮全球性地位。
來源:控制工程網
本文為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侵權,請權利人與本站聯系,本站經核實后予以修改或刪除。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