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智能物流的發展意義不僅體現在對快遞業的促進作用,智能物流的運用也涉及到了工業等行業,在新科技和產業結合發展的今天,智能物流的重要性在逐漸提高。
中國智能物流技術在發生巨變,科技手段與產業的深度結合將極大提升智能物流的效率。中國智能物流已經開始進入全新的時代,貨物和服務能夠實現可視、可感、可用,讓物流變的簡單高效。簡單來說,智能物流首先意味著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與應用場景的結合讓各個環節越來越便捷。
據了解,2020年,國內智能物流系統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未來幾年行業增速有望保持15%以上。
科技力量的神奇就在于不斷提高效率,節省更大的時間成本投入到主流事物中。相信只要合理控制投入成本,走產業化普及的道路,將成本控制到普遍能接受的范圍,那么中國智能物流發展前景將不可估量,未來,智能物流將成為絕大數企業的標配。
中國智能物流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一)我國物流浪費嚴重,原因主要是運輸分散和智能化水平低
2013 年我國社會物流費用占 GDP 比率為 18%左右,超過美國 8.5%的兩倍。物流費用高企原因一是我國經濟結構第三產業占比相對較低,第三產業屬輕資產性質,單位 GDP 所承擔物流費用較低。二是因為我國物流運輸分散和智能化水平不高導致物流浪費嚴重。截止到 2013 年,我國道路貨物運輸經營主體超過 720 萬家,90%的經營主體為中小型企業,承擔了 90%以上公路貨物運輸業務,排名前 20 的公司加起來只占市場份額 2%。經營模式多為傳統的單車貨物運輸,管理手段簡單,貨源組織能力差。
(二)第三方物流仍有萬億市場空間
我國物流大部分是由企業承擔,企業規模小且各自為政,空載率高。我國空載率高達 40%以上,遠高于發達國家。15 年 8 月發改委印發《關于加快實施現代物流重大工程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到 2020 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術先進、便捷高效、綠色環保、安全有序的現代物流服務。同時,《通知》中提出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目標為 8%,第三方物流比重由目前約 60%提高到 70%,按照2014 年物流業增加值 3.5 萬億計算,到 2020 年我國第三方物流仍有萬億發展空間。
(三)物流智能化改造能節約超 2.5 萬億成本
我國物流現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發展不均,新興技術應用不足,信息化建設面臨很多問題,物流總體水平不高。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經實施或者部分實施信息化的物流企業僅占 39%,全面實施信息化的企業僅占 10%。在物流供應鏈中,企業與上下游信息流沒有打通,形成“信息孤島” ,導致信息化建設層次低。同時,由于缺乏訂單管理、貨物跟蹤、貨物分揀和運輸管理等物流服務系統,信息阻滯。物流企業現有業務著眼點在運送,缺乏整體統籌規劃管理,空載率高,浪費嚴重。
(四)我國智能物流發展處于基礎期后期
物聯網對物流行業的滲透可分為四個階段:基礎期,導入期,成長期和發展期。基礎期以 RFID技術,GPS 技術,GIS技術和 GPRS技術推廣為基礎,建立基于 RFID 的貨物可追溯系統。第二階段是物體互聯時代。該階段傳感技術、視頻監控技術、移動計算技術、基礎通信網絡技術和無線網絡傳輸技術等得到發展,物流業務全球化管理信息平臺開放互通。第三階段是半智能化的成長期,執行標簽、智能標簽、低耗能與可再生新材料逐漸推廣,聲、光、機、電移動計算等技術得到應用,物流作業系統與環境實現全自動和智能化。最后是智能化時代,行業標準統一,環境高度智能,實現所有物品的覆蓋,遠程感知和控制,形成完全智慧的物流運作體系。
(五)成本重壓倒逼流程改革,智能物流推行已是箭在弦上
伴隨競爭越來越激烈,物流業利潤被嚴重擠壓,利潤率低于 5%,部分中小物流企業甚至徘徊在盈虧平衡點邊緣。因此,推行智能物流降低成本是必然趨勢。
智能物流不能得到普及的主要原因
一、基礎設施不完善
外部基礎設施不完善主要是因為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地勢復雜,經濟發展差距大,造成個別地區基礎設施布局落后,特別是農村與城市之間物流服務的巨大差距。內部基礎設施主要是物流企業智能化設備普及情況,目前物流企業眾多,但是有實力對智能物流實現全方位、多維度普及的企業屈指可數,大多中小型物流企業仍然處于以人力為主的傳統作業方式。因此,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合理分配物流資源,是實現物流行業發展的基礎。
二、物流資源浪費嚴重
由于我國運輸范圍廣、物流資源分散、智能化水平不高、部分線路空載率高,導致物流資源浪費嚴重,也大大提高了社會物流成本。另一方面物流資源分配不均、貨源組織能力低、管理手段簡單等都將加重物流企業的運營負擔。運用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整合閑散物流資源,達到推進閑散資源整合建設、提升智慧物流、簡易物流等目的。
三、物流企業利潤下降
時下物流行業競爭激烈,加之人才培訓、設備投放、勞動力成本上升、第三方物流合作費用等成本支出,物流業利潤被嚴重擠壓,部分中小型物流企業甚至徘徊在盈虧平衡點邊緣。企業沒有錢升級設備,運營成本又高居不下,逐漸形成惡性循環。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物流企業、設備商、社會資本等多方共同努力合作,幫助企業轉型升級,向智能化發展。
四、專業物流管理人才匱乏
掌握人才資源,是建立智能物流體系的“軟實力”,關系到物流企業向智能物流轉型的成敗。但我國高級院校人才培養方式與物流行業高速發展脫節,管理知識與模式得不到更新,物流全球化意識概念薄弱,造成企業員工再培訓周期長、成本高。為解決人才輸送問題,可大力推廣“校企合作”這一人才培養方式,實現直線式人才輸送與培養,縮短人才培訓周期,掌握一手人才資源。
五、信息化程度低
我國物流行業沒有形成系統的信息資源共享和產業網絡平臺,一方面不能暢達的連接制造商、零售商、客戶,使得產業鏈優化困難,合作閉塞,同時也使第三方物流發展不平衡,不全面。另一方面,造成物流資源浪費,物流成本上升,可優化空間低,競爭力下降等問題。物流企業想實現智能物流一定要注重信息技術在物流系統規劃、物流經營管理、物流流程設計與控制和物流作業等物流活動中的應用,才能獲得更廣闊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在人工智能,云計算,工業機器人技術大力發展的前提下,智能物流的發展被看好,國家和企業應該針對發展中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方案投入。
本文由五度數科整理,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