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智能穿戴在今天的發展,已經擁有了自己固定的市場份額,而后期如果智能設備想要擴大自己的市場,提高自己的技術是一個重要方面,本文為大家介紹了幾種智能穿戴背后的技術。
智能可穿戴設備的理念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而產品化的可穿戴設備的雛形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學術層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日本東京大學工程學院、韓國科學技術院等研究機構均設有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專門研究機構,并擁有多項技術專利成果。在學術機構與活動領域,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成立了可穿戴IT技術委員會,國際上1997年開始智能可穿戴設備學術會議IEEEISWC。
智能穿戴設備涉及技術
智能穿戴設備產業涉及的技術范圍較廣,包括傳感技術、顯示技術、芯片技術、操作系統、無線通信技術、數據計算處理技術、提高續航時間技術、數據交互技術等。
1, 傳感技術
傳感技術主要完成語音控制、眼球追蹤、手勢辨別、生理監控(包括心跳、血壓、睡眠質量等)、環境感知(如溫度、濕度、位置和壓力等)等。目前,應用較多的傳感器類型有骨傳導、音源感測、肌電感測、重力感測、影像感測、陀螺儀、加速度計、磁力計、方向感測、線性加速度感測、光體積訊號變化感測模組、心電圖腦波感測模組、眼球追蹤感測等。
2, 顯示技術
目前應用在智能穿戴設備中的常見顯示技術包括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主動式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有機發光二極體、發光二極體與電子紙等。除此之外,的穿戴式顯示技術是,微型顯示,柔性顯示:
3 ,芯片
分別包括以現有手機處理器為核心的芯片,基于單片機(MCU)的產品,專門針對智能穿戴設備的芯片。
4 ,操作系統
包括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RTOS) ,基于Android平臺進行修改的操作系統,專有操作系統。
5, 數據交互技術
智能穿戴設備的價值不僅是簡單的硬件功能,還包括依托于硬件的軟件和數據服務。但是目前很多廠商的應用和云服務封閉,存在數據孤島,不能與其他設備共享數據,缺乏開放產業生態環境。因此需要開放并統一智能穿戴設備、手機、云服務之間的接口,推動信息的流動和共享,消除數據孤島,為用戶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6,提高續航時間技術
在智能穿戴技術里,如何提高設備的續航時間是關注的重點,也是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目前主要的解決方法有3種:一是從操作系統、芯片、屏幕以及終互聯等方面來減少功耗,在性能與功耗之間找到平衡點;二是增加電池容量,如彎曲電池技術可在縮小電池體積的同時增加電池容量;三是通過無線充電、極速充電、太陽能和生物充電等技術緩解該問題,但這些充電技術大多處于研究階段,尚未大規模商用。
移動智能穿戴設備不僅要求芯片、操作系統需滿足小巧和低功耗要求,以滿足設備可穿戴性和低功耗;還需支持更多樣的傳感器技術和新型人機交互技術,來感知周邊環境和實現多種操作模式。
智能穿戴設備涉及技術的發展狀況
1, 移動智能穿戴設備芯片技術
移動智能穿戴設備芯片向小型化、低功率化的過程發展,芯片呈現多樣化需求。已有產品通常可分為兩種平臺架構。第一種脫胎于智能終端,以已有的手機應用處理器(AP)為核心硬件的通用平臺,功能強大,可以完成增強現實等一系列基于多媒體內容的交互功能,缺點就是功耗較高、待機時間較短;另一種與活躍于工控領域的低功耗微控制器(MCU)結合,立足嵌入式技術,采用該類架構具有功耗低、響應速度快等優點,但是對增強現實等高性能人機交互技術的支持較弱,只能完成監控、記錄、提醒等簡單功能。高通、英特爾、MTK等產業巨頭以及我國君正公司已經相繼推出用于移動智能穿戴設備的定制化芯片,將加快移動智能穿戴設備的硬件成熟。
2,移動智能穿戴設備操作系統技術
移動智能穿戴設備操作系統呈多元化發展,目前通常有三種不同的技術路線。一是面向功能相對簡單的基于傳感器應用的操作系統,通常采用嵌入式操作系統,例如較成熟的實時操作系統(RTOS),在單一領域完成固定任務;二是基于已有智能手機操作系統進行裁剪,大部分智能手表、眼鏡等產品便是基于Android、iOS、Tizen等操作系統進行開發,針對手機操作系統耗電量大、視頻加速和3D等占用大量系統資源等功能進行裁剪優化;三是專門針對可穿戴設備的操作系統,谷歌已經發布針對可穿戴設備的Android Wear系統平臺,可穿戴設備操作系統格局將迎來新的變化。
現階段的可穿戴設備還有很多技術不夠完善,這需要企業對可穿戴設備的技術進行不斷的深入研究,為可穿戴設備的未來鋪墊技術基礎。
本文由五度數科整理,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