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在日前舉辦的2019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北京代表處副所長橫山聰介紹了日本的新工業社會5.0愿景。
橫山聰提出,我們當前所處的信息社會是4.0,網絡空間和物理空間之間的知識和信息沒有動態共享,跨界協作也不充分。而未來社會5.0是要結合網絡空間和物理空間,由傳感器為網絡空間提供物理空間的海量的信息,由人工智能在網絡空間中分析大數據,再反饋到物理空間,實現生產力提高,制造業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互聯網技術產業不再被稱為“新興戰略產業”,而下沉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那么,這種未來感淡出,現實感增強的定位變化對這些產業意味著什么?互聯網積累的海量數據又如何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服務呢?
物聯網產業將進入紅海
“2018年物聯網行業收入同比增長30%,增速同比提升約4%,行業發展步伐加速。”中國信通院技術與標準所副總工程師羅松在上述大會報告中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物聯網產業實現大發展,蜂窩網絡連接設備達到9.6億部,約占全球移動互聯網設備的64%,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物聯網市場。
羅松說,連接方式上,過去依附于傳統互聯網的物聯網開始有了自己的專用網絡,窄帶物聯網(NB-IoT)將逐漸成為最主要的網絡基礎設施,物聯網連接的格局正由4G發展為4G+NB-IoT,預計2025年形成4G+NB-IoT+5G的局面。
十三五期間,物聯網標準建設積極推進,新增標準90項,其中國標54項,行標17項,地標19項。
當然,物聯網定位的下沉不僅體現在發展成就上,也意味著競爭的加劇。
數據顯示,2018年物聯網行業投融資市場融資事件412起,自2016年起連續兩年下降,而融資金額逐年上升,去年達到637億,平均融資金額1.5億。早期輪次數量和金額下降,整體輪次后移,并且不斷聚焦,頭部效應明顯。種種跡象顯示,該行業競爭格局正快速趨于成熟。
物聯網平臺開始洗牌。羅松介紹,各平臺巨頭內外兼修,對內既跨層級整合多層功能,打造綜合型物聯網平臺,又融合邊緣計算、AI、區塊鏈等新技術賦能,主動尋求合作,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并積極集聚開發者,發展生態。
物聯網不再是風投們比拼想象力的舞臺,而要逐漸演變為資本巨頭之間角力的戰場。
最了解工業的是工業自己
未來的物聯網要實現哪些發展目標?作為一個交叉領域,主導物聯網發展的應該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工業企業?
“智能制造的目的核心還是制造,關鍵詞是制造而非智能。”中科院計算所專項中心主任徐勇軍說道,“核心還是提高質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他解釋說,實現上述目標的手段是,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打通從用戶到制造再到用戶的全部環節,形成“從數據到執行的高速閉環”。
徐勇軍所描繪的制造閉環是工業領域從數域、知域到控域的全流程閉環,足以把不同行業、不同環節、不同領域的知識、專家、能力進行充分整合,在工業云上實現智能分析,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能夠直接嵌入到生產的環路,實現精準匹配,形成閉環。而且這種閉環具有自演進的能力,能夠及時調整和反饋,通過人工智能賦能,不斷地加快從用戶到工廠的反饋流程。
徐勇軍認為,智能制造不算是非常獨有的技術,而更多是技術的應用:通過技術賦能制造業,賦能傳統產業。
為了實現這樣的應用場景,徐勇軍提出現有的硬件還要“更快速、更智能、更容易”。
首先,為了應對智能生產線的需求,工業計算機在生產線上需要1000倍于當前傳統計算機以上的速度才有可能會完成制造閉環。其次,智能生產線需要兼容各類智能需求,自動地根據場景、用戶需求做動態調整,工業控制系統要越用越智能。另外,業務的切換要能非常容易,讓開發流程和場景適配變的非常容易。
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池涵
本文為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侵權,請權利人與本站聯系,本站經核實后予以修改或刪除。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