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專題 | 「氫能源」氫能產業鏈_中國氫能源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摘要:2019年7月1日,國內首座油氫合建站——中國石化佛山樟坑油氫合建站正式建成,意味著“三桶油”在氫能領域布局的“冰山一角”已經初步顯現出來,本文簡介了國內加氫站的標準及規格,并闡述了國內加氫站的分布及發展趨勢。
據中國氫能聯盟預計,2050年國內氫能利用將占總能源利用體系的10%以上,需求量接近6000萬噸,其中交通領域氫氣用量為2458萬噸,占交通領域能源總量的19%。國內的燃料電池汽車按照規劃,2030年將達到100萬輛,而加氫站是氫能產業上游制氫、中游儲運氫和下游交通領域應用的樞紐,因此,建設加氫站受到了各國和地區的重視。
加氫站按標準分為三級,混建為未來方向
工信部主編的《加氫站技術規范(GB50516-2010)》中規定,加氫站可以單站建設,也可以混合建設,前者需要重新選址,投資成本很高;而在已有的加油站中并入加氫裝置不僅節省了成本,同時規避了目前電動車充電面臨的場地問題,是未來加氫站的發展方向。
2019年7月1日,由中國石化主導的佛山樟坑油氫合建站正式建成,這是國內首座“油、氫、電”混合服務網點,其日供氫能力為500kg,意味著“三桶油”已開始在加油站中并入加氫設備,顯現“冰山一角”。
表1 《加氫站技術規范(GB50516-2010)》中加氫站的等級劃分
(資料來源:《加氫站技術規范(GB50516-2010)》)
加氫站外供氫著重制氫廠距離,內制氫著重制氫技術
按氫氣來源劃分,加氫站可分為外供氫加氫站和內制氫加氫站。其中,外供氫加氫站內無制氫裝置,氫氣主要通過高壓氣運、低溫液運或者高壓低溫管道,從周邊制氫廠運輸至加氫站。該類加氫站在儲存時,由壓縮機將氫氣壓縮后,傳輸至站內的大型高壓儲氫瓶內,使用時通過管道送至氫氣加氣機,而后加注到汽車中。全球約30%加氫站為液氫加氫站,主要分布在美國和日本,國內目前全部為高壓氣體加氫站。
圖1外供氫加氫站工作流程簡圖
(資料來源:《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的工程實踐》)
內制氫加氫站則是在站內建有制氫系統,目前在加氫站已應用的制氫技術包括電解水、天然氣重整,以及可再生能源制氫。站內的氫氣儲備,主要依靠自主制備的氫氣,經過純化、干燥后再進行壓縮、存儲,使用時通過氫氣加氣機加注到氫能源燃料電池汽車中使用。由于電解水和天然氣制氫較可再生能源制氫的設備易于安裝、自動化程度高,且技術較為成熟,因此內制氫加氫站中較多采用電解水和天然氣重整路線。
圖2 內制氫加氫站工作流程簡圖
(資料來源:《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的工程實踐》)
加氫站依托各地優勢資源,區域集聚效應凸顯
截至2019年6月,國內已運行加氫站共30座,加氫規模500kg以上的占53%,但多為示范運營和內部試驗為主,在建加氫站合計約有40余座。從已運行的加氫站中由遠及近來看,國內加氫站的日加注能力規格逐漸增大,已從200kg/d提高到1000kg/d甚至2000kg/d。
圖3 國內已運行加氫站具體分布
(資料來源:《我國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
從產業布局來看,加氫站的區域集聚效應顯著,國內已運營的加氫站主要集聚在上海、廣東、江蘇和湖北四省,約占全部加氫站的65%。主要是由于這四個地區發展氫能產業較早,是國內最早的燃料電池研發與示范地區,其中,東部地區(山東、江蘇和上海)區域內氫能利用相關的規模以上企業約有68家,示范運行的燃料電池客車約600輛;南部地區(廣東)擁有規模以上企業32家,示范運行燃料電池客車95輛。國內制氫企業分布也明顯呈現出東部沿海多內陸少,北京、山東、江蘇、上海和廣東氫氣產量占全國制氫總量超過60%。
小結
加氫站按標準分為三級,油氫混建為未來方向;加氫站外供氫著重于制氫廠距離,內制氫著重于制氫技術;加氫站依托各地優勢資源,在上海、江蘇、廣東、湖北等區域集聚效應凸顯;隨著“三桶油”在氫能基礎設施建設的滲透,將加快設施的建設速度,并確立了油氫合建加氫站的主體建設方向。
本文為我公司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