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摘要:隨著我國“十三五”規劃的貫徹落實,《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加強結構調整緩解產能過剩,實施創新驅動和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化工新材料,培育石化和化學工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新模式,規范化工園區的建設,同時提出了在此期間石化和化學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的經濟發展目標。目前,產能過剩調整是夠已經達到預期?本文對石化工業產能過剩結構矛盾進行了分析研究。
現狀:產能過剩有所緩解但形勢依然嚴峻
今年上半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發布了《2018年度重點石化產品產能預警報告》,報告指出聯合會重點監測的28個主要石化產品,2017年平均產能利用率72.2%,比上年提升3.1個百分點,有21個品種產能利用率提升,尿素、磷酸一銨、己內酰胺、聚醚多元醇和聚甲醛等產品產能利用率略有下降。
其中,尿素產能盡管連續3年下降,但去年產能利用率也只有72.4%。主要原因是施肥量的下降,以前部分農田施肥過量,而現在更加注重科學施肥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而且環保部門對化肥污染的管控力度在不斷加大。在煤化工方面,只有煤制烯烴產能利用率達到了87.4%,其他產品利用率都很低,如煤制氣64.1%、煤制乙二醇59.1%,煤制油只有40%。煉油裝置的產能利用率為71%,雖比2015年提升5.5個百分點,但與世界平均水平仍有不小差距。
對策:政策調控+市場驅動雙管齊下
當前,“十三五”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主要針對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比如煉油、乙烯、煤制油等。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會給出重大項目相應的建議和意見,最終由國家發改委決定核準,并發布相對的政策。2016年,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石化產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是產業政策的結構調整,實質上是一種負面清單的監管,意味著產能過剩的石化產品如果沒有等量或者減量置換的話,是不允許備案的。
石化產業鏈上游的大項目國家調控嚴格,而產業鏈中下游主要依靠市場驅動,像己內酰胺,聚鄰苯二甲酰胺等,這類產品民營企業的競爭力會強一些。
這些都反應出石化產業部分產品產能過剩的情況受到一定的監管調控,而以乙烯、對二甲苯、乙二醇等為代表的大宗基礎原料和高技術含量的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國內自給率偏低,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烴塑料、特種橡膠、電子化學品等高端產品仍需大量進口。2017年,全石化行業貿易逆差1974億美元,同比大增45.1%,“低端產品扎堆,高端產品稀缺”的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
發展:石化行業科技創新的瓶頸在于人才和制度
針對傳統產能過剩,高端產品和專用化學品短缺的基本格局,專家學者認為我們應該加強石化行業特殊領域的科技創新力度。其中,資金并不制約發展,瓶頸在于人才和制度。
去年,國家發改委印發《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重點新材料關鍵技術產業化項目給予固定資產投資15%的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產品示范應用項目給予合同金額15%的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研發和試驗檢測平臺給予固定資產投資30%的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這些都是無償補助并且早些年也有類似行動計劃的資金扶持,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高端石化產品仍然依賴大量進口,國外的技術無法引進,國產產品是一片空白。
就目前來看,技術短板歸根到底還是人才短缺和機制陳舊的問題。
人力資源短缺是供需不平衡的必然結果,作為傳統制造行業其利潤率較低,收入增幅也相對緩慢。近些年,再對比“輕資產,重人才”的IT行業,石油化工不會成為準大學生的首選專業。另外,石化大項目受政策調控影響很大,市場機制運作也無法及時地將空缺人才補全。最后,石化產業一般都遠離城市,生活不便利,污染很大。地理位置和產業鏈的特殊性決定了僅僅依靠高薪也不一定能留住人才。
更重要的是,我國的石化產業創新機制有些落后陳舊。中石化不缺資金,也會做“十條龍”等科技攻關大項目,但是他們不會去研究一些品類小的高端產品,因為市場不太大,高層領導的重視程度也不夠。而一般民營企業缺少人才沉淀、技術累積和資金支持,研發實力較弱。另外一點,技術創新需要大量研發投入,同時也有一定的失敗風險,而我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機制不到位,所以沒人愿意去創新,久而久之,惡性循環,企業都在低端的石化產品競爭,導致出現產能過剩的局面。
本文為我公司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