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產業鏈圖譜 | 人工智能產業鏈圖譜_人工智能產業鏈全景圖】
摘要:人工智能使制造業煥發出勃勃生機,制造業同時也促進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有需求就有市場,正是制造業這種強勁的需求催生了人工智能在制造業中的運用和發展。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對人類本身也提出挑戰,但是我們不能因噎廢食、錯失發展的良機。
人工智能滲入各行各業
8月30日至31日,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大會在上海拉開帷幕,一時間人工智能成為當前的熱詞。說起人工智能,其歷史悠久:早在希臘神話中就有機械人(黃金機器人)和人造人(伽拉忒亞),但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能誕生于1943 ~1956年間。經過六七十年發展,現在人工智能已經廣泛運用于生產和生活領域,包括智能汽車、智能教育、精準醫學以及智能建筑等。就其在中國市場規模來說增長迅猛,2015年為112.4億元,2016年為178.3億,2017年為216.9億,據預測2018年將突破380億元。在未來幾年,人工智能很有可能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同樣,人工智能賦予了制造業新的時代內涵,促進該行業的轉型升級。
制造業發展需要人工智能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戰場,同時也是各國爭奪高端價值鏈的主戰場。中國是制造業大國,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主要依賴于高新技術。目前大量的高新技術主要是人工智能于制造業深度融合。正是制造業本身的需求刺激了人工智能在該領域的運用。
人工智能在制造業中的成功應用,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生產效率。視覺檢驗方面,例如在用“機器”代替人眼來做測量和判斷,其功能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日益完善。目前按該項技術主要運用于半導體行業。它把人類從枯燥乏味、重復性高的工作中解脫出來,當然準確率也提高了;同時可以在不適合人類工作的地方(高溫)或者是危險的地方(高空、輻射)作業。在視覺分揀方面,在生活中最常見到的就是快遞流水線的分揀:通過流水線上的視覺分揀裝置把大量的快遞依據郵寄地點快速分開,這在幾年前主要是依靠人工進行分揀。視覺分揀的這種替代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快遞迅速的穿山越嶺到達消費者手中;同樣也大幅降低企業的成本。正是此類工作本身的特性催生了制造業對人工智能的需要,同時這些工作本身又對人工智能的靈活度、機器視覺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從而不斷促進人工智能的完善和發展。
人工智能給制造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雖然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連年上升,但主要投資于商業和自動駕駛領域,在制造業投入不足1%。但是第二產業2017年在中國的占比超過七成,其中第二產業主要是指加工制造業,也就是說我國人工智能在制造業領域的投入遠遠低于需要。
因此,我們現在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是并存的,人工智能在制造業上的投入會大有前景,但是我國人工智能的投入卻遠遠不足。針對這種情況,國家已經出臺了各種政策來促進人工智能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進而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并不景氣,若能融入人工智能,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另一方面可以促進產業從產業鏈底層升級,最終更新換代、增強制造業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看到人工智能與制造業中深度融合帶來諸多好處的同時我們也不要太樂觀。它在解放生產力的同時也帶走了大量的工作機會,以前許多沒有技術含量卻需要大量工人操作的枯燥流水線崗位以后很可能只需要極少的人員操控機器,導致短期失業人數增加。眾所周知失業人員的增加有會帶來一系列負效應。
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有以下兩點應對措施。一是有關部門要做好失業人員再教育及培訓。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后將會有大量新的崗位誕生,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做好對接工作,及時了解需求端的變化。各部門要秉持未雨綢繆的心態,做好信息匹配工作,積極的組織相關人員學習,以緩沖深度融合帶來的不利影響。二是作為從業人員或者是即將走進社會的青少年,要重塑自己的職業觀、積極轉變思維,主動思考如何把自己專業和人工智能結合起來,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從歷史軌跡來看,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或多或少的導致失業。我們只能以一種積極地心態來看這件事,千萬不能因噎廢食、放棄人工智能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這不僅不利于我國制造業的產業升級,而且也會危及我國制造業在世界的地位。總之,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我們要牢牢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提升國際競爭力,實現質的飛躍。
本文為我公司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