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2013年,隨著德國工業4.0戰略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發布,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廠的概念隨之升溫并迅速火遍全球。而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大而不強”的狀況使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處于中低端環節,絕大多利潤被國外企業賺走。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來臨之際,我國迫切地需要迎難而上,推進制造業由大變強。為此,在2015年中國推出了中國版工業4.0規劃─《中國制造2025》,該規劃提出了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完成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任務、重點領域和重大工程。然而,對于中國制造整體的水平,行業普遍存在的觀點是處在從工業2.0邁向工業3.0過程中,而智能制造作為工業4.0的核心,為什么全國各地會有那么多智能制造項目呢?
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鼓勵與支持
國家之所以大力推動智能制造的發展,也許我們可以從工信部部長苗圩曾在《人民日報》發文談中國制造2025中找到答案,他在文中表示,與發達國家在工業3.0基礎上邁向4.0不同,我國制造業還有相當一部分停留在3.0甚至2.0,只有部分領先行業可比肩4.0。實施《中國制造2025》,必須處理好“2.0普及”、“3.0補課”和“4.0趕超”的關系,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以推廣智能制造為切入點,培育新型生產方式,推動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目前,制造業人工成本不斷上漲,企業對于智能制造升級意愿強烈,想以此實現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我國的計算機網絡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突破性發展,對于智能制造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像西門子這樣在智能制造方面領先的國際巨頭企業,也在中國積極推廣其先進技術,并擴大它的市場,從而有效地促進了中國制造企業向智能制造方向轉型升級。
但筆者認為,除了上述最主要的原因外,以下的兩點也是造成我們認為目前智能制造非常多的因素。
對于普通大眾來說,概念上易混淆
由于數字化工廠、智能工廠以及智能制造都沒有一個十分明確一致的概念,因此往往很多人在提及智能制造時,容易將數字化工廠、智能工廠與智能制造混為一談。其實,三者是逐漸升級的生產方式,即逐漸更加“智能”。
對于數字化工廠,筆者更贊成廣義上的定義,即數字化工廠以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的制造企業為核心企業,以及相關聯的成員,包括核心制造企業、供應商、軟件系統服務商合作伙伴、協作廠商、客戶、分銷商、銀行等,使其生產與經營過程中所有信息數字化的動態聯盟。因此,數字化工廠的本質是實現信息的集成與分享,從而實現更高效的生產。智能工廠是在數字化工廠的基礎上,利用物聯網技術和監控與感知技術加強信息管理服務,提高生產過程可控性、減少生產線人工干預,以及合理計劃排程。同時,集初步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統等新興技術于一體,具備自我學習、自行維護能力。因此,智能工廠實現了人與機器的相互協調合作,其本質是人機交互。智能制造是制造技術與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的產物,特別是新一代信息和人工智能,它是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具有信息感知、優化決策、執行控制、深度學習的功能,其目的就是實現交貨期短、優質、低成本、綠色。它具有信息感知、優化決策、執行控制、深度學習的功能。智能制造的特征就在于其信息感知、優化決策、執行控制、深度學習功能。
企業借機炒作,濫竽充數
除了概念上的混淆,由于目前國內外對智能制造以及智能工廠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一致的概念或者標準,造成國內很多企業故意借機炒作智能制造概念,以此來獲取政府補貼或者撬動資本市場實現牟利。在各地的智能制造項目中,不乏有一些濫竽充數的企業,這些企業有的其實可能都沒有達到數字化工廠的水平,距離實現智能制造還很遙遠,但是仍然宣稱正在建設或者已經實現智能化生產車間。中國工程院制造業研究室主任、《中國制造2025》的主執筆人屈賢明教授曾表示,現在國內很多的企業說他們已經建成了或者正在建設智能工廠,如果這些工廠找不到智能的要素就無法稱之為智能工廠。如果屈院長所說的“智能要素”能夠形成一套評價標準,那么很多企業宣稱的智能工廠都還沒有達到相關要求。
結語
智能制造是未來生產的必然趨勢,對于實現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具有重要意義,企業積極參與智能制造的布局,有利于實現其自身的長遠發展。而國家和地方政府在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的同時,也需要做好科學引導,并盡快進行評價體系與標準的建設。
本文為我公司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
游客
寫的真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