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摘要:抑郁癥與阿爾茨海默癥都屬于精神性疾病,兩者之間有一定的共性基礎。近年來,大量文獻表明抗抑郁癥藥品可以預防或輔助治療阿爾茨海默癥,但其共同病理特征和作用機制尚不明確。本文重點介紹阿爾茨海默癥與抑郁癥臨床特征的相關性和抗抑郁藥防治阿爾茨海默癥的相關作用機制。
美國拉什大學醫學中心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癥和抑郁癥之間存在關聯,該研究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學會會刊《神經病學》上,阿爾茨海默癥和抑郁癥之間可以相互促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引起阿爾茨海默和抑郁疾病的始發因素主要是長期的慢性應激因素。日本神經科學家Yuki Kobayashi在2011年的時候提出了“抑郁一癡呆中間狀態”的概念,他們認為處于該階段的患者如果能得到及時的調節或治療,就可以預防阿爾茨海默癥的發生。
阿爾茨海默癥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是多種因素導致的,截至目前尚未發現有效預防或治愈的方法。研究表明,諸多抗抑郁藥物在一定程度上預防阿爾茨海默癥發生或改善改善患者癥狀,而近年的相關的臨床研究經常使用抗抑郁藥來輔助治療阿爾茨海默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阿爾茨海默癥與抑郁癥臨床特征的相關性
阿爾茨海默癥常以抑郁癥為首發癥狀,據流行病學文獻資料表明抑郁癥的患病率在極輕度、輕度、中度和重度阿爾茨海默癥的患病概率分別為15%、24%、10%、4.5%。阿爾茨海默癥的患者時常伴有厭食消瘦、精神運動遲滯、自知力缺損、嚴重失眠等抑郁癥狀。抑郁癥不僅可以加速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認知功能退化,還會增加患者自殺的傾向,從而增高患者的死亡率。所以相關領域的專家認為抑郁癥是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早期臨床表現,且抑郁還能加深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疾病程度,兩者之間具有相互促進的效應。
而早在2002年,美國國立精神衛生院制定的阿爾茨海默癥診斷標準中就規定:阿爾茨海默癥患者要求三項及三項以上的抑郁癥狀,如抑郁情緒、運動興奮性下降、社會脫離、社會和日常生活興趣減小、愉快反應減少、倦怠、自我價值否認、過分自責等,且要求該抑郁癥狀持續兩周以上。
所以,阿爾茨海默癥與抑郁癥之間有一定程度的臨床特征相關性。
阿爾茨海默癥與抑郁癥的共同病理特征
近年來,臨床研究表明抗抑郁癥的相關藥物對阿爾茨海默癥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抑郁癥與阿爾茨海默癥之間有著相生相伴的關系,其在臨床特征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且值得一提的是,阿爾茨海默癥與抑郁癥存在諸多病理特征,如5-羥色胺(5-HT) 水平降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 水平降低、乙酰膽堿水平降低,HPA軸失調、NMDA受體功能低下等。
其中病理特征最為相似是五羥色胺假說(5-HT),人體內海馬5-羥色胺受體量減少、額葉和腦干5-羥色胺含量降低是抑郁癥患者主要的病理特征,通過增加人體腦內5-羥色胺的水平可以有效地減輕并緩解抑郁癥患者痛苦。同時,阿爾茨海默癥的發病機制與5-羥色胺信號通路也存在著緊密的聯系,降低5-羥色胺耦合信號通路的活性將導致人體神經元的死亡與突觸功能的紊亂,人體神經元和突觸功能活性是阿爾茨海默癥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腦內5-羥色胺的含量降低可能導致人類患上抑郁癥,并進一步惡化為阿爾茨海默癥。
抗抑郁藥防治阿爾茨海默癥的相關作用機制
癡呆和抑郁均會減少人體內的神經元再生,而長期服用抗抑郁藥物(如SSRIs類藥物)可以拮抗這種效應,而且還可以增加海馬神經元再生。輕度認知障礙(MCI)是阿爾茨海默癥的前驅狀態,而研究發現MCI患者長期服用抗抑郁藥物,能夠改善MCI患者認知和記憶功能。
大量的抗抑郁藥物可以促進海馬神經元的生成,并提高新神經元的存活率和增殖率,而神經元的減少可能引發阿爾茨海默病,所以由此推測,抗抑郁藥物具備預防或治療阿爾茨海默癥的作用。阿爾茨海默癥與抑郁癥之間具備一定程度的共病基礎,臨床研究表明部分的抗抑郁藥可用于治療改善阿爾茨海默癥患者伴隨的抑郁癥狀,進一步改善癡呆的癥狀。
(圖1 抗抑郁藥防治阿爾茨海默癥的相關作用機制)
(資料來源:中國知網)
總結
阿爾茨海默癥與抑郁癥之間臨床特征較為相似,究其根本,是兩者之間存在共同的病理特征。隨著對阿爾茨海默癥與抑郁癥相關研究的深入,越來越發現兩者之間的共性。阿爾茨海默癥現在還沒有相應的療法和藥品治愈,而抑郁癥是可治愈的病癥,所以從抗抑郁藥物的研究為出發點,有望為阿爾茨海默癥預防與治療提供一些新的方法與思路。
本文為我公司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