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摘要:在腫瘤治療過程中,傳統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療和細胞毒性藥物治療,但是治療的效果并不能盡人意,其中大概有90%的患者都會用到抗腫瘤藥物。傳統的化藥主要是通過阻止DNA、RNA或蛋白質的合成,干擾細胞分裂,從而達到阻止細胞增殖,抑制腫瘤生長。但是對腫瘤細胞的選擇性較低,不能分辨腫瘤和正常細胞,有較大的毒副作用。而靶向藥物的出現正好解決了這些問題,靶向藥是有針對性地開發,在不傷害正常細胞組織的前提下可選擇性地殺死特定的腫瘤細胞。本文重點分析抗腫瘤靶向藥物的作用機理、分類以及其帶來的不良反應。
近年來,隨著研究人員對腫瘤生物學的探索和相關學科的發展,發現細胞癌變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細胞信號轉導通路的失調,導致細胞無限增殖。這一觀點的提出,使得抗腫瘤藥物的研發理念發生了轉變,即研發焦點正在從傳統的細胞毒性藥物轉向可對腫瘤細胞靶點發揮作用的抗腫瘤藥物。1997年,第一款靶向藥物利妥昔單抗經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準進入臨床試驗,該藥物使BCR-ABL突變慢性白血病患者五年的存活率由30%升至89%,實現了抗腫瘤藥物的革命性突破。目前,臨床上已經有多種靶向藥物的應用。
靶向藥治療的作用機理
靶向藥物與其他治療癌癥的藥物相似,在技術上被稱為化療的一種,但是靶向藥物的作用途徑卻與普通標準的化藥不同。靶向藥物是針對腫瘤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大分子而研制的,起關鍵作用的大分子包括參與腫瘤發展過程中的信號傳遞和其它生物學途徑靶點。通過關鍵分子的特異性設計相應的靶向藥物,達到阻斷腫瘤細胞信號傳遞的作用,以控制腫瘤基因的表達和改變生物學行為,或者通過阻止腫瘤血管的形成,造成腫瘤的特異性死亡而不影響正常細胞組織,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繁殖,達到抗腫瘤的作用。
靶向藥物的簡單分類
靶向藥物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兩類:一是小分子藥物,它可以穿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部,作用機制通常是抑制細胞信號傳遞,通過阻止特異性腫瘤生成、增殖過程中必須的信號傳遞通路,達到治療的目的。二是單克隆抗體,它不能進入細胞內,一般作用于細胞外和膜表面的靶點,這類藥物主要通過特異性抗原抗體的結合識別并殺死腫瘤細胞的方式,達到治療的目的。
小分子靶向藥物和單克隆抗體藥物相比,成本和治療費用相對較低,在國內更容易普及,進入我國醫保目錄相對順利,腫瘤患者可以快速享受醫保紅利。小分子靶向藥物根據作用靶點不同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表1 小分子靶向藥物大體分類
(資料來源:中國知網)
分子靶向藥物的不良反應
半個多世紀以來,腫瘤的藥物發展也歷經了多個階段,從早先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細胞毒類化療方案,逐步發展到現在的炙手可熱的分子靶向藥物,取得了可觀的成就。但是目前靶向藥物治療癌癥也并不完美,與其他化療藥物相比,分子靶向藥物的不良反應相對較小,常見的有乏力、惡心、腹瀉等,也存在一些嚴重難以恢復的不良反應。如:腎損傷,常見的是蛋白尿,索拉菲和貝伐單抗在治療過程中出現過蛋白尿癥狀;心血管不良反應,主要包括竇性心律不齊、高血壓、心力衰竭和血管衰竭等;皮膚反應,由于表皮生長不良導致的背部、手足和顏面皮膚的皴裂、色素沉著、疼痛和皮疹等; 肝臟不良反應, 在接受治療過程中,由于肝腎綜合征和肝功能衰竭可導致患者死亡;消化系統損害,臨床試驗表明,有將近30%的患者使用抗腫瘤靶向藥物后出現消化系統的損害,主要包括轉氨酶升高和便秘等。由于不同靶向藥物的副作用不同,因而列舉得并不完整。
總結
對于腫瘤患者來說,傳統的治療方式已遠不能滿足臨床的需求,靶向藥物的出現為廣大腫瘤患者開辟了一條新的治療途徑,為抗腫瘤提供了一個樂觀的前景,并在各類的癌癥臨床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靶向藥物也存在著耐受性弱、種類有限及治療后易復發和引起不良反應等問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精準診療意識的不斷增強,在未來惡性腫瘤的治療過程中,人們將逐漸解決靶向藥物帶來的各種臨床問題,未來靶向藥物將獨領風騷。
本文為我公司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