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屬客服號
微信訂閱號
全面提升數據價值
賦能業務提質增效
摘要:在全球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氫能被認為是連接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過渡的重要橋梁,是實現能源可持續供給和循環的重要載體之一。研究氫能的技術環節,可以把握國內制氫技術現狀,本文簡要分析了我國制氫技術申請的增速及應用領域構成,并對當前面臨的問題做了簡要說明。
目前氫氣在傳統的合成氨和石油煉制等行業領域已有大規模的應用,根據Persistence Market Research預測,未來氫氣需求在傳統領域應用逐漸增長的同時,新型領域將是重要的氫氣利用增長點,增速將呈直線上升,需求總量將從2013年的2553億M3升至2020年的3248 億M3,增幅達到27.2%,因此,研究國內外制氫專利技術的現狀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國內制氫技術專利增速超過全球,由被動轉向驅動
在1998年之前,全球的制氫技術專利申請較少,處于技術萌芽階段,而在1988年至今,全球制氫技術專利申請保持較高增長,帶動國內在2002年增速逐漸提高,并且國內在2009年增速超越全球整體增速,是目前全球制氫技術專利申請增速的新驅動。
圖1 制氫技術歷年累計專利申請量趨勢
(資料來源:《基于專利分析的國內制氫技術發展態勢研究》)
傳統應用專利占據主體,國內新型應用專利低于全球水平
目前全球的制氫技術類型中,氫及氫化物的制備占總體的77.1%,CO2和H2的混合氣體技術類型占總體的7.25%;涉及燃料電池及其制造領域的技術類型占總體的5.83%;涉及催化劑(金屬、金屬氧化物或氫氧化物)技術類型占總體的5.57%;涉及氣體燃料、合成天然氣技術類型占總體的5.31%。傳統利用方式占比較高,而燃料電池等領域的應用專利占比相對較低。
國內的制氫專利技術類型中,依然是傳統利用方式專利占比較高,新型應用領域占比較低,其中燃料電池領域專利數量僅占3.69%,低于全球占比水平。
圖2 國內制氫技術專利分布情況
(資料來源:《我國制氫技術專利發展與工藝路線研究》)
國內研究起步晚,技術集中在少數企業機構
國內各企業、機構、院校等在 2003 年以前幾乎沒有制氫專利申請,隨著國家“863”、 “973”等重大項目的實施,尤其是2010年新能源被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后,知情專利的數量增長迅猛。國內制氫專利主要集中在相關的科研機構、院校、油氣公司和能源科技公司。其中,浙江大學和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專利申請數量處于領先地位(圖3)。
圖3 制氫技術在華專利重要申請機構年度變化態勢
(資料來源:《我國制氫技術專利發展與工藝路線研究》)
國內的制氫技術研究起步較晚,目前涉及制氫技術專利的企業機構等活躍時間均不超過10年,最早的為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在2001年申請的專利技術,國內制氫技術正處于高度發展變化之中,各企業機構的平均專利研發時間約為5~7年。
國外專利保護覆蓋全面,國內應加強保護意識
在全球技術競爭中,對技術專利的保護是重中之重,各研發機構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申請的專利數量,可以很好地反映其對于專利的保護程度。從目前國內外主要機構針對制氫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布局看出,國外眾多大型制造商或能源公司對專利在全球范圍的布局極其重視,在至少8個國家或地區都申請了專利保護(表3)。而國內機構的專利申請主要集中于國內,僅有5個企業機構在國外進行了少量的專利布局(表2),對專利的保護程度不足,不利于技術的保護及把握潛在市場。
表1 制氫技術相關專利國外重要申請機構的專利國分布
(資料來源:《我國制氫技術專利發展與工藝路線研究》)
表2 制氫技術相關專利國內重要申請機構的專利國別分布
(資料來源:《我國制氫技術專利發展與工藝路線研究》)
結語
研究氫能的技術環節,可以把握國內制氫技術現狀,目前國內制氫技術專利增速超過全球,由被動轉向驅動;傳統應用專利占據主體,國內新型應用專利如車用燃料領域,低于全球水平;國內研究起步晚,技術集中在浙江大學和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數企業機構;國外專利保護覆蓋全面,國內應加強保護意識。
本文為我公司原創,歡迎轉載,轉載請標明出處,違者必究!
請完善以下信息,我們的顧問會在1個工作日內與您聯系,為您安排產品定制服務
評論